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新闻编辑应有的修养与意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四节新闻编辑应有的修养与意识

从上述可见,编辑在报纸出版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了编辑需要具备较高的修养与丰富的意识,才能做好新闻传播工作。

一、编辑需要的修养

修养是“指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锻炼达到一定的水平,也指逐渐养成在对人处事方面的正确态度。”[7]报纸肩负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众生活向健康方向发展的重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的灵魂,其修养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正确负责的人生理想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态度、价值、理想以及个人同社会的关系的根本看法。编辑的人生观决定着报纸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取向,支配着编辑对现实变动的理解及审美趣味,做出值不值得传播的判断,或考虑采取何种方式去传播。编辑是传播主体,在新闻实践中需要有明确的审美理想去支配他的传播框架,在其一系列的传播活动中都贯穿着对社会变动的体验,这种体验影响着他所选择的新闻的真善美程度。而新闻真善美的多少,会影响到受众的审美趣味高低,也会影响到受众的人生态度,这些都与编辑的世界观相联系着的。

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与审美理想编辑才能适应新闻工作?简言之,就是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心,即编辑对其行为活动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意义应承担的责任,稍有疏忽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如前面提到在尼日利亚报纸因发表不恰当的新闻言论导致种族流血冲突的灾难、国内报纸错误宣传“特异功能”等伪科学给社会造成的危害,等等,与编辑的社会责任心不强也是相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古人志士抱有的社会责任感的心迹表白,它也可以作为今天编辑工作的座右铭。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的中国而不懈地奋斗,在这场宏伟的实践中,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新闻传播者摇旗呐喊、擂鼓助阵。一个胸无大志、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的人决担当不起新闻传播的重任。编辑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思想才能呼应社会责任心的感召,内在的**才能汹涌澎湃,迸发而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鞭策着他洞察社会变迁、评说时代风云,以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实变动,揭示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心灵深处的感情变化,弘扬先进、鞭挞丑陋,编辑出高质量的“开启民智,向导国民”、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成为无愧于时代的编辑。

2。良好操行的职业道德

道德隶属于品德、情操,是编辑的修养不可缺少的,它表现为自觉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及道德行为和情感与思想、意志等构成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职业道德要受到人生观的制约,属于其内在的精神范畴。由于新闻编辑处在社会环境的“瞭望哨”位置,除了同社会其他成员一样应具有刚正不阿、诚实笃信、坚忍不拔、兢兢业业、廉洁自律等品德外,还需要有追求真理、维护公正、仗义执言的情操,特别是奉献精神更值得倡导。在人的所有品德因素中,奉献精神是内在美的最高境界。岁月沧桑,世事变幻,正是无数志士仁人的奉献,不断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正是多少新闻工作者的奉献,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因此,优良的职业道德,是编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基础条件,也是不辱使命地做好新闻传播的必备修养,同时也是抵制新闻的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

我国近代报业诞生以来,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绝大部分新闻工作者都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传统,不断推动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一百年前梁启超就对报人办好报纸提出几点希望:要自重自爱;要志存高洁;要敬业如初。这可视作是中国新闻界中较早提出的道德修养要求,对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当前一些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滑坡,通过传播的内容以及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如搞有偿新闻、低俗新闻、索要“封口费”、敲诈勒索等,引起受众的不满,影响了媒体的声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1年制定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4年和1997年分别进行了两次修订。2009年11月27日,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布了第三次修订的内容,全文2100多字共分为七部分。《准则》的内容就是对我国整个新闻界的从业者提出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值得认真学习记取,兹录其概要如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发扬优良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抵制不良风气,接受社会监督;

坚持改革创新: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遵纪守法:增强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党的新闻工作纪律,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

3。广博丰富的知识结构

报纸囊括了天地间的世事兴衰、悲欢离合、四季更替、虫鸟鸣啾等现实的种种变动,是一部现实生活的“百科全书”,编辑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才能编撰好它。知识贫乏、学问浅薄、孤陋寡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精神生活必定枯燥乃至枯竭,是胜任不了编辑工作,编不好这部现实的“百科全书”的。何况,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学识修养就更显得重要。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谁拥有的知识多,谁就能占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称雄世界。新闻传播业处在知识经济前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较之以往更迫切,这是编辑内在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便于利用新知识去解决编辑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真实、准确、全面、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编辑出高质量的、受人欢迎的报纸。其次,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编辑既是新闻传播业的行家,也努力成为博学多才的“杂家”。所谓“杂”只是相对而言,是指知识面的宽广。“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永无止境,知识从无多余,“学习,学习,再学习”是编辑永远的口号。美国一位资深新闻编辑霍华德说得好:“无论怎样深奥的知识,藏在编辑头脑中,会有一天在编辑桌上应用到它。”诸如大众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美学、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系统科学、法学等,这些学科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虽说不能成为这些学科的专家,但编辑都应当涉猎、学习。知识广泛、渊博,有助于编辑增强对新闻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发现有价值的变动,更好地分辨社会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在认识事物、反映生活的过程中避免绝对化和片面化,尽量杜绝发生差错。

5。熟练应用的业务技能

新闻业务的采写编评十八般武艺,编辑都应该熟练掌握,这是编辑的基本功,否则怎么能去处理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此密切关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