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闻编辑的业务(第1页)
第二节新闻编辑的业务
一、报纸编辑面临的新环境
早期的报纸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主要都是由编辑兼采写而完成出版,编辑成为报纸的核心与灵魂,伴随报纸主宰着新闻传播的历程。当前新闻传播迅速发展,传播形态出现多样化,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新闻市场的竞争越发加剧。所谓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报纸、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在新的历史时期,编辑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一)编辑工作的现状
我国正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的转型,使得各群体、个体的利益趋向多元化。公众对新闻的需求与日激增,需要各种信息作为更好地从事生产经营、社会交往及个人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决策依据。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受众的差异性加大与细分的特点,这些都促进了大众传媒类型的多样化。就报纸来说,眼下的机关报、都市报、晨报、晚报、专业报、服务报等各种类型的报纸竞相争艳,版面从十几版至百多版不等,读者群日益细分。社会的变革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观念变革、企业改制以及人事、工资、医疗、教育、住房等各方面的变化,也使新闻传播内容趋于复杂性。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新知识层出不穷,对于编辑来说,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近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微博息信传播的崛起,呈现“自媒体”来临的前景,使得报纸必须不断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应付新媒体形成的强大冲击。就报业内部来讲,全国目前有各类报纸两千多家,不少城市出现了多家功能定位近似或相同的报纸“同室操戈”。而在外部,各种新媒体的挑战与冲击更是形成更强大的威胁。
传媒形态、种类与数量的递增,都导致新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科技发展的新环境,编辑已远离几百年来的传统操作方式,对稿件的选编、排版、签发等多个环节都在电脑上进行。现代科技改善了工作条件,使编辑们能够更好地开发新闻信息资源,并使编辑工作流程更加合理、高效。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利用联网数据库发掘各类新闻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编辑业务得到很大的改进。编辑可在电脑上随意对图片进行缩放、剪裁及加工,可设计制作各种图表,改变标题与正文的字体字号空间,彩色印刷使报纸面貌五彩斑斓。这些都使报纸的形象大为改观,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推进了编排业务的创新,从报道的组织策划到稿件的修改、版面的设计、栏目的编排方式更多、技巧更高,编辑面临的挑战也更多。所谓“全媒体”,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及传播的多渠道化、个性化。
(二)编辑工作的发展
新闻编辑流程在电脑上运作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一流程本身的运转也更加合理,为报纸等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报纸网络版就是它的延伸拓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纸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视频,不少报纸推出了手机版。报纸网络版与其印刷版相比具有信息量更大、时效性更强、可跨国界传播、廉价、读者选择性大等优势。新一代的网络报纸已不再是纸质报纸的简单翻版,它们不受出版时间的限制,随时更新和补充信息,读者可以从其庞大的资料库中获取背景材料,并可与编辑进行双向交流。报纸编辑工作在网络媒介诞生后,进一步地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对各类传统新闻媒介编辑业务的融会和整合,即把报纸的文字、图片、版面编辑方式和广播的音频编辑、电视的音频与视频编辑相融合,同时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进行整合,形成多媒体传播模式;另一种是编辑业务与新闻信息采集的一体化趋势,因为在网络传播模式中受众也是传者,他们在进行传播活动时也集信息的采写、编辑和发布于一身。即使在专业化的网络传播媒介中,由于网络传播追求时效性、讲求互动性的特点,也在促使新闻采集与编辑、传播一体化。
这种媒体融合的新趋势,使编辑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英国著名的《每日电讯报》,已经将原独立的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编辑部里最醒目的是一个由许多屏幕组成的“媒体墙”,时刻刷新最受关注的网站新闻、电视新闻和照片,记者发来的稿件也会视需要出现在不同的平台上。同样的编辑部也出现在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这个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台和网站整合于一体的编辑部,采用的是开放式的、圆桌式的办公空间,所有的编辑工作人员在这个圆桌上进行统一的报道部署、处理稿件。广播只要将拟见报的新闻稿稍加编辑就可播出,电视采访没抓拍到的东西,可以根据报纸记者的新闻稿去补拍一些镜头,同样有时报纸记者不一定非要到现场,编辑也可根据电视记者拍的场景编辑出文字稿。这种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既发挥了各自长处又提高了效率、节省了采编人力。
二、报纸编辑工作的业务
(一)编辑工作的范畴
报纸最主要、核心的部门是编辑部,总编辑是编辑部的最高负责人,由正副总编辑和一些重要编辑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编委会,是编辑部最高领导机构。编辑部下辖各专业部门,如人民日报社有总编室、评论部、经济部、科教文部、国内政治部、理论部、群工部、国际部、文艺部、记者部等。有的报社专业部门直接负责版面编辑工作,如总编室负责编辑要闻版、经济部负责编辑经济新闻等,其部门人员在社是编辑,外出是记者,又称采编合一。有的报社专门设版面主编,不采访而只负责编辑工作,专业部的记者只采写不做编辑,又叫采编分离。有的报社混合采用上述两种模式,对时效性强的要闻版、时事版等实行采编分离,对时效性相对较弱、报道深度要求较高的专版实行采编合一。
总编室除了负责要闻版的版面及栏目的编辑工作,还负有协调其他各新闻业务部门的责任。总编辑与编委会对各专业部和各版(栏)的领导以及对各部门的协调,主要是通过编前会的制度来落实,即在报纸每期内容组版前由值班总编辑、编委或总编室主任主持召开各专业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总协调会。各部门主任或各版主编在编前会上汇报下期版面、栏目编排的设想,各部门沟通,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安排解决,对近期的重要报道选题进行落实和部署等。
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和编辑报纸内容,包括策划、编稿和组版三部分。策划指新闻报道的整体设计与组织;编稿指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组版指配置设计版面或栏目内容和形式。可见,报纸的编辑工作是一项由众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岗位与业务职能使编辑工作具有多种类型,编辑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可从不同的方面看其类型。
从管辖范围和责任大小来看,可分为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版面主编、版式编辑、一般编辑、校对等。总编辑是编辑部的总负责人,主要职能是全面考虑报纸的内容业务、指导下属,对编辑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裁决,对重要稿件、主要标题、大样清样进行审读、签发。编辑部主任是编辑部下属各具体新闻部门的负责人,主要职能是拟定本部门的报道规划,并组织和调控报道,审读、挑选、修改、签发本部门所辖内容的稿件,并分类提供给有关版面的主编。版面主编是负责设计、组织新闻版及副刊专版的编辑,主要职能是设计版面的内容与形式,选择和修改稿件、做标题,设计版面、栏目。有的报纸设有专门设计版面的编辑,版面主编只负责编辑内容。版式编辑也叫美术编辑,负责图片编辑与版面编排,主要职能是根据版面主编提供的稿件,对版面进行设计。有的报纸还设一个高于版式编辑位置的“版面总监”,对所有版面进行前期的总体设计和长期监控。一般编辑主要协助编辑部主任和版面主编工作、担负一定范围的稿件编辑任务,主要职能是审读、初选和修改稿件、制作标题。校对是专职的校对人员,主要职能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保证报纸出版的质量。
从日报编辑部的业务程序来看,有日班编辑、夜班编辑、内务编辑等。日班编辑负责组织日常新闻报道,主要工作包括策划报道、布置采访、联系作者、处理、修改和提供新闻稿件等。夜班编辑需要上夜班,负责每天新闻最后的发排工作,主要职能是处理日班编辑的稿件,确定报道新闻的内容,对版面的内容进行配置,修改标题、设计要闻版面等。内务编辑即编务,负责编辑部内部业务事宜,其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和研究内部情况,汇集编写各种资料,出版内部新闻刊物交流业务,培训通讯员等。
从具体编辑工作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政文编辑、经济编辑、科教编辑、文体编辑、副刊编辑、美术编辑,等等。
(二)编辑工作的流程
编辑工作的流程既包括广义的宏观编辑决策,也包括狭义的微观具体操作。
宏观方面即是编辑的统筹决策。首先是以总编辑为首的编委会在调查读者需求和媒介市场的基础上,根据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出版方案,如报纸的规模结构、风格特色、版面(栏目)分工、人员配置等做出具体规划。其后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或版面(栏目)主编策划当前的报道,包括选题、范围、重点,确定报道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表现形式和报道力量的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