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乔破竹 还是打不过(第3页)
>黑夜再也不可怕!”
某日午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拐来访。她站在门口,望着何雨柱,眼泪无声滑落。
“你是……”他迟疑。
“我是郑伯伦的女儿。”她说,“我爸临终前交代我,一定要找到你。他说你是唯一真正听懂他讲课的人。”
她从布包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写着《情感拓扑学初探》。“这是他的手稿原件。当年被列为禁书烧毁了,但他偷偷抄了一份藏在夹墙里。”
何雨柱双手接过,指尖微微发抖。
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会人如何生存,而是让人敢于在绝望中依然选择善良。
>若有一天世界陷入冰冷计算之中,请记住:
>最原始的算法,叫做同情。”
当晚,他将这本手稿录入“薪火库”,并命名为“0号种子文件”。
一周后,全国中小学教材修订委员会宣布,将在物理课本新增章节《共情与能量转换基础》,引用案例第一条便是:“1978年,苏婉清团队首次提出‘意识可影响物质场’假说,奠定现代心能科学基石。”
舆论哗然,随即沸腾。
曾经嘲讽何雨柱“傻子做梦”的街坊们,如今悄悄改口:“人家祖上就有学问,咱们不懂别乱说。”
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在下一代身上。
一所小学开展“心灵供电”实验课。老师让学生闭眼冥想“帮助别人”,结果教室里的LED灯真的微弱闪烁了几秒。事后调查发现,全班三十名学生中,有二十八人曾在家中接触过“萤火驿站”宣传册,十六人父母是“松山网络”注册用户。
“这意味着什么?”央视记者在专题报道中发问。
中科院院士答:“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静默的认知革命。孩子们不再认为‘利他’是牺牲,而是本能。他们天然相信:付出善意,会获得回报??不仅是道德上的,甚至是物理上的。”
秋去冬来,第一场雪落下时,四合院迎来了第一百零八位“点灯使者”。
是个六岁小女孩,名叫田苗苗,来自贵州山区。她父亲因矿难瘫痪,母亲外出打工多年未归。当地志愿者帮她接入远程教育系统,她第一次看到“光源匣”模型,便画了一幅画寄来北京:一个大人牵着小孩的手,手中捧着一颗发光的心,下面歪歪扭扭写着:“我想送给傻柱叔叔。”
何雨柱亲自接见了她。
雪地里,他蹲下身,平视着她的眼睛:“苗苗,你怕黑吗?”
小女孩摇摇头:“不怕。老师说,只要心里想着别人,就不会黑。”
他笑了,从兜里掏出一枚特制徽章??银色底座,嵌着一小片来自初代“光源匣”的碎晶。
“这是‘点灯人’勋章。”他说,“从今天起,你也是光明的守护者了。”
女孩紧紧抱住徽章,突然踮起脚尖,在他脸颊亲了一口:“那你就是我的光爸爸。”
雪花静静飘落,覆盖屋檐、院墙、心火终端的屏幕。而在千里之外,又有三个村庄首次接入“松山网络”,路灯彻夜长明。
没有人剪彩,也没有新闻播报。
只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更多人终于敢相信:
也许这个世界还不够好,
但只要还有人愿意为陌生人点亮一盏灯,
春天,就一定不会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