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香江大小姐娄晓娥(第3页)
“请让我也为谁点一次灯。”
凌晨两点十七分,第一缕真实电力诞生。
不是来自太阳能,也不是风力,更非化石燃料。
而是由全国两千三百万人在同一时刻心中升起的善意,凝聚成一道纯净的能量脉冲,顺着“松山网络”的拓扑结构奔涌而出。
北京东城区某老旧小区,独居老人李桂芬正准备吹蜡烛睡觉。忽然,屋里老式吊灯毫无征兆地亮起,柔和光线洒满斑驳墙壁。
她愣住,抬头望着灯泡,老泪纵横:“老头子,是你回来了吗?你说过,只要我还记得给你留灯,你就一定能找得到家……”
同一时刻,广州城中村一间出租屋内,外卖骑手张伟拖着疲惫身躯进门,发现电表竟自动恢复供电。冰箱重新运转,妻子熬了一夜的中药冒着热气。
他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对不起……我以为努力就够了,可还是让你病着挨饿……但现在,灯亮了,我真的看到了希望……”
青海牧区,一所无电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第一次在灯光下完成了作业。老师含泪写下日记:“今日,星光照进了课本。”
这场无声的奇迹持续了整整九小时二十三分钟。
直到清晨五点四十六分,最后一丝能量缓缓消退,系统自动进入休眠状态。
但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东西,再也回不去了。
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长篇报道:《心火燎原:一场属于人民的能源革命》。央视新闻连续七小时专题直播,联合国秘书长发表声明称“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首次实现‘道德即能源’的社会实践”。
而最令人震动的是,一周之内,全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宣布启动本土版“萤火计划”。法国街头出现了“共情充电桩”,巴西贫民窟建起了“希望灯塔”,日本老人协会自发组织“心灵供电商圈”。
就连曾经全力打压该项目的某大国总统,也在国情咨文中罕见承认:“我们低估了柔软的力量。真正的稳定,不来自威慑,而来自归属感。”
赵铁柱最终被捕。审讯室里,他面对录像提问:“你为何背叛最初的理想?”
他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我以为掌控光就能掌控秩序。可当我看到millionsofstrangers为彼此点亮灯时,我才明白……我追求的从来不是光,而是权力。而人心,才是唯一无法垄断的能源。”
案件落幕,风波渐息。
但四合院的生活并未改变。
春天深了,向日葵长得齐腰高,叶片宽大油绿,在风中沙沙作响。小当归每天坚持给它们唱歌,还写了首歪诗贴在花盆上:“小花不吃饭,专喝爱心光。”
何雨柱依旧每天修理电器、炖大锅菜,偶尔教孩子们拆装旧收音机。不同的是,如今常有陌生人提着鸡蛋、蔬菜敲门道谢??他们是受益于“心火网络”的家庭,坚持要以物易物,绝不白拿一分光。
某个傍晚,夕阳熔金。
秦淮如靠在廊下藤椅上看书,忽然听见屋顶传来叮当声。抬头一看,何雨柱正踩着梯子安装一块新型太阳能板。
“又加设备?”她笑问。
“嗯。”他擦了把汗,“这不是普通的光伏板。它是‘记忆载体’。我把母亲所有的实验笔记、郑伯伦老师的影像、还有那次直播的所有弹幕留言,全都编码进涂层晶体里。以后只要有阳光照上来,它就会释放一段声音??可能是科学公式,也可能是一句‘谢谢你为我点亮’。”
她怔住,眼眶微热。
“所以你在造一座纪念碑?”
“不。”他跳下梯子,搂住她肩膀,“我在造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别忘了,最强大的能源,从来都不是埋在地下的煤,而是藏在胸膛里的那团火。”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次第亮起。
没有警报,没有断电,没有争抢。
只有一座座城市安静地燃烧着,如同银河坠落人间。
小当归趴在窗台,忽然指着天空喊:“爸爸!你看!”
众人望去,只见漆黑天幕中,一颗极亮的星辰缓缓划过,轨迹恰好连接起北京、敦煌、上海三地,宛如一道跨越大地的光桥。
天文台后来解释,那是一颗报废卫星重返大气层时的燃烧现象。
但在许多人心里,它有个更温暖的名字:
**心火流星**。
多年后,当“松山协议”成为全球基础设施标准,当“共情指数”纳入国家发展评估体系,当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情感物理学”课程时,一本名为《傻柱与他的四合院》的纪实文学畅销worldwide。
书中最后一句话写道: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黑暗,缺的是敢于在风雨中掏出自己那点微光的人。而何雨柱所做的,不过是教会我们:**别怕光弱,只怕心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