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家庭结构的变化与(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重组家庭使孩子面临新的挑战

单亲家庭可能只是某些家庭短期内的生活状态,有部分单亲家庭出于多重考虑会重组家庭。重组家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离异后的重组,有的是丧偶后的重组;有的对方没有孩子,有的对方自己也有孩子。无论是哪种情况,重组家庭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处理好重组夫妻间的关系以及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关系,使重组家庭成员尽快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尤其是再婚夫妻付出极大的努力。

组成新家庭之初,由于家庭成员相处时间较短,相互间的了解不够,以及各自在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和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重组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难以摆脱以前生活的痕迹,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与重组家庭中的夫妻相比,重组家庭孩子的生活更加艰难,因为再婚夫妻间可能还是有爱情的,但孩子不同,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父(母)和陌生的兄弟姐妹,至少短时间内还谈不上有感情。这些孩子更有可能还会夹在离异的亲生父母之间备受折磨,或者还沉浸在丧父(母)的悲痛中,不适应新的家庭生活方式,带来心理和学习上的剧烈变动。

对于重组家庭来说,不论是亲生父母还是继父母,都必须认识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懂得家庭教育的连续性、统一性对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因此,继父母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和照顾好孩子,而且要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对孩子心理的疏导和安慰,要想办法尽快地让孩子接受自己,或者是使孩子尽快地融入新的家庭,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较快地适应新家庭、新生活,他们的发展才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重组家庭中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性格发生变化,原来不爱说话的,现在突然爱说话了或是原来很活泼,现在不爱言语了;把握不了对或错的标准;封闭自己,不与人交往;不爱与父母说话;公开表示不喜欢父母或继父母;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等。

但只要重组家庭的父母重视孩子的问题,愿意花心思、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大多数重组家庭都可以正常地生活,并且也能形成新的家庭传统,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使孩子顺利度过心理调整期,勇敢地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如果继父母能主动地与幼儿园老师沟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和对生活的信心。当孩子对新的家庭反应过于强烈难以控制时,可暂时送到祖辈家中生活,给孩子一段缓冲的时间,但与孩子分开的时间不宜太长,即使是分开的时候,继父(母)也要用其他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必要时带孩子外出游戏、旅游等,这都是增进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感情的好方式。如果孩子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尽快带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治疗。

3。隔代抚养家庭的利与弊

隔代抚养是指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与孩子一起生活,而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教育。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工作的人数连年增加,有的已婚夫妻并不带着孩子,而是将孩子留在国内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教育;农村或者一些小城镇的年轻夫妻,跟随着打工大军到了外地工作,孩子也留给老家的父母,由他们帮助带孩子,形成了隔代抚养家庭模式。

在隔代抚养家庭中,大多数孩子并不是没有父母,只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父母不能亲自抚养、教育孩子,转而由祖父母代替父母的抚养、教育职责。隔代抚养和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主要要看祖辈的基本素质、受教育程度及教育能力。

隔代抚养家庭在学前儿童成长中的优势:

第一,祖辈大多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和孩子在一起。他们除了能够细心地照顾孩子的生活以外,还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童言童语,能够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

第二,祖辈经验丰富,照顾孙辈细致周到,尤其是对学前儿童,知道哪些是他们正常的生长状况、哪些是需要提前预防的问题,可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三,祖辈经历多,阅历丰富,能够理智地做到言传身教,有效处理学前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四,老年人的心理出现“返老还童”,有一颗“童心”,即人们常说的“老小孩”。“老小孩”与“小小孩”在一起有一些共同的想法和行为,他们会自然地交流、沟通,相互理解,对祖孙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隔代抚养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弊端:

第一,祖辈容易溺爱孩子,纵容护短,易养成孩子“自我中心”的不良个性。祖辈总想弥补自己年轻时没有给予子女的良好生活和教育,所以把更多的爱倾注到孙辈身上,尤其是对待学龄前的孩子,认为他们还没有上学,不必对他们要求过严,处处迁就、容忍,所以易造成孩子从小任性、娇生惯养,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弱点。

第二,祖辈因教育意识缺乏,教育方法不当,容易错失随机教育的良机。由于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的差异,祖辈对孙辈常常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较少意识到应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优良个性品质。比如,当孩子想参与家务劳动时,祖辈往往以碍手碍脚或怕孩子累为由加以阻止,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

同时,祖辈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经常带孩子到各处游玩。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总是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老人出于安全考虑,可能会大大限制儿童爱活动的天性,从小封闭儿童,导致儿童性格孤僻、内向。

第三,祖辈容易使孩子与其父母产生感情隔阂。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以及学前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另外一套教育方式,造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甚至情绪对立。

第四,祖辈过分的包办代替,扼制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祖辈对孩子的一切都考虑得很周到,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大脑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致使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

要改正隔代抚养家庭教育的弊端,关键还是要靠父母连接起被隔断的两代。父母一定要明白,自己才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隔代教育代替不了亲子教育。不管再怎么忙,也要多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能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要经常与祖辈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使孩子既能得到良好的生活照顾,也能接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如利用下班时间同孩子做游戏、给孩子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出游;同时,要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天,虚心接受老人的育儿经验,与老人交流科学育儿的新观念、新知识,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溺爱孩子、护短等做法,要耐心与老人商量,表明自己的立场,尽量减少正面冲突,与老人达成协调一致。

对于确实不存在父母这一代的隔代抚养家庭,祖辈要给自己定位准确,提高沟通的层次,使自己与孙辈的关系更亲密无间。祖辈要善于倾听孩子的看法,让孩子感到被赏识、受尊重,不要老端长辈的架子;祖辈要多关注孩子的进步,及时褒奖,增强其上进心,而不是认为进步理所应当,将训诫天天挂在嘴上;祖辈不要因为面子而忽视自己的错误,以年纪大了偶尔犯错作为借口,而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给孩子做好榜样;祖辈不要因为过分关注孩子就剥夺孩子的私人空间,生活照顾和家庭教育应有松有弛。

4。留守家庭儿童缺乏安全感

留守家庭特指我国农村、山区、牧区等家庭,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外地打工,将孩子留在老家的一种家庭结构。其情况较为复杂,有的只是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共同生活;有些家长双双外出,将未成年孩子托付给亲戚;有的则是孩子自己留在家里,由年龄稍长的大孩子照顾年幼的孩子;还有的是将孩子送入寄宿制学校或者由专业的教师照看等。它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山区、牧区等出现的独特家庭结构类型。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就特指这些被父母留在老家的、14岁以下的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全国留守家庭占家庭总量的18。87%。[8]

留守家庭结构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核心家庭,但是由于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离开,子女监护出现空缺或不完整。留守家庭虽然表现为核心家庭的完整形式,但实质上家庭结构并不完整,因此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通常是处于缺失的状态,孩子们经常处于强烈的无安全感状态,尤以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孩子不安全感更加明显。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还不是很发达,留守学前儿童大部分需要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因此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启蒙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留守儿童普遍健康水平较低;知识技能的学习因缺少成人指导而较为贫乏;存在更多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出现更多的心理障碍。学前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学前儿童的实际监管者大多只顾及了他们的温饱问题,儿童从小缺乏亲子间的感情交流,感情慰藉不够,导致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这些学前儿童有的缺乏社会主动性和积极性,内向、孤僻、自卑、感情淡漠;有的则过度表现自己,冲动、任性、脾气暴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家长无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孩子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无法促使孩子更好地社会化。

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家长收入不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当,一味用钱弥补感情的缺失,事实上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学习袖手旁观;托付给他人照看的,多以照顾生活为主,其知识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十分有限,难以承担起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家庭教育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设施投入不足,造成学前教育普及不够,毛入园率不足30%,幼儿园更缺乏同外出务工父母及照顾者的交流,无法有效弥补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

在当前情况下,要解决留守学前家庭教育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努力:

第一,实行代理家长制。这是重庆市探索的经验。代理家长虽然不如爷爷奶奶或叔叔姑姑关系亲近,但代理家长与留守家庭的父母年纪相当,经验、阅历、观念相近,能够更好地给予孩子关爱,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然,代理家长自身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管教的轻重等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二,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学前儿童入园率,使更多的留守儿童在宝贵的学前期学习到更多经验,更好地发展其社会性,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第三,加大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观念宣传。让留守的父母一方或照顾者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到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承担起家庭教育之职。

第四,在城市中建立收费低的农民工子弟幼儿园。即效仿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做法,通过建立低收费农民工子弟幼儿园,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燕教授在北京创办了四环游戏小组,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实际工作,使得一些跟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学前儿童既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接受必要的家庭教育,同时也能接受一定的机构教育,对身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201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表明,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数量基本持平,这实际上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到城镇定居。此外,还有许许多多没有取得城镇户口的打工者在城镇居无定所,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如果他们从小接受不到完整的家庭教育,又缺乏其他教育方式来弥补,不仅会阻碍他们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会弱化我国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