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 他人还怪好的(第1页)
老卓的斗志完全燃烧起来了,难以熄灭。
精神气儿一天比一天振奋,缠绕不去的病气也在街头斗骂之后消散,面色红润仿若重获新生。
同时期北上到达歆州的其他人,看到老卓这状态,也只能自叹不如,甚至怀。。。
马蹄踏碎雪泥,城门前石碑上的八个大字在风雪中愈发刺目。温故驻足片刻,抬手抚过玉簪顶端那只展翅欲飞的翠鸟,指尖微颤,随即释然一笑。他转身对陶八道:“把我在路上所记的《流民问苦录》抄三份,一份送礼部公示,一份交太史局存档,最后一份??贴在这碑下。”
陶八一怔:“大人,这……岂不是自陷于口实?”
“他们要的是罪名,”温故淡淡道,“我给他们的,是真相。”
当夜,温故暂居于京郊驿馆,尚未入城。宫中传来消息:太子称病不见,朝会延至三日后。贺家党羽已掌控禁军两营,御史台连上三本,弹劾其“僭越律法、蛊惑民心、动摇国本”。更有老臣伏阙痛哭,言“祖宗之法不可变”,请求废除《民律辑要》,恢复士族特权。
温故听罢,只命人取来纸笔,默默书写。直至五更,方搁笔休憩。次日清晨,侍从发现案头多了一卷《正本疏》,洋洋万言,逐条驳斥弹劾之辞,并引古制、考典籍、列案例,论证“法随世移,政因民立”之理。文末一句如刀刻石:“若谓改律为逆,则尧舜亦逆也;若谓宽刑为乱,则周公亦乱也。”
第三日辰时,温故整冠入城。未走正阳门,而是绕行西华巷??那是昔日被贺家强拆的贫民区,如今仍断壁残垣,荒草没膝。他步行至此,命人将带来的米粮、棉布分发给残留住户,又亲自为一名冻伤老妪包扎脚踝。围观百姓无不动容,有人跪地叩首,却被他扶起:“我不是神佛,只是个不愿闭眼的读书人。”
正当此时,一队锦衣卫疾驰而来,为首者高喝:“奉监国令,召温故即刻入宫议政!”语气虽恭敬,却暗含胁迫。温故点头应允,临行前回头望了一眼这片破败街巷,低声对陶八说:“记下来,这里叫‘仁安坊’。等我回来,它不该再是一片废墟。”
紫宸殿内,气氛凝重如铁。太子端坐高位,面色苍白,眼神游移不定。两侧文武分列,贺家姻亲占据要位,个个神情倨傲。温故缓步上前,行礼不卑不亢。
太子咳嗽两声,开口道:“卿自边州而来,功绩朕皆知晓。然近日朝野纷议,皆言你所行新政,背离祖训,动摇纲常。朕欲听卿亲述,此举究竟为何?”
温故抬头,目光清明:“回殿下,臣之所为,非为破旧,乃为立新。十年之前,歆州饥荒,饿殍遍野,而官仓满溢,守吏言‘无令不得开’;孩童冻死街头,而贵胄之家宴饮通宵,舞乐不绝。彼时无人谈祖制,只知敛财保权。臣问自己:若圣贤复生,他们会守这样的‘法’吗?还是重建一个能让百姓活下来的秩序?”
殿中一片寂静。
一位白须老臣猛然站出:“放肆!尔竟敢质疑先帝所定之法!”
温故转向此人,正是当年力主“士族免刑”的礼部尚书严崇礼。他缓缓道:“严大人,三年前您侄儿强占民田三百亩,致七户人家投井。按旧律,士族犯产事,仅罚银了事。可那七口棺材里,有三个是襁褓中的婴儿。请问,这种‘祖制’,是要传给您的孙子,还是烧成灰烬?”
严崇礼面红耳赤,踉跄后退。
太子皱眉:“即便如此,你也该奏请朝廷,岂能擅自颁行?”
“奏了。”温故从袖中取出一叠文书,“自新政初拟,共上表十二道,附详册六卷,皆呈内阁与六部会签。然九个月无批复,反被批‘妄议国策,扰乱视听’。臣不得已,才于地方试行。若陛下认为此举有罪,请治我一人之罪,莫毁已惠民之政。”
话音未落,殿外忽报:“北疆急奏!贺氏余党勾结北狄五万骑兵,已破雁门关,前锋直逼怀远城!”
群臣哗然。太子惊得几乎跌下龙椅。几名贺家党羽exchanging眼神,嘴角隐现冷笑??原来这一切,竟是他们故意放纵敌军南下,借外患逼温故让步,甚至将其定为“祸国殃民”之罪。
温故却神色不变,只问:“守将何人?”
“镇北大将军李崇,率两万残兵据城死守,遣死士突围求援。”
“粮草军械如何?”
“城中存粮不足十日,箭矢将尽。”
温故转向太子:“臣请即刻调兵十万,星夜驰援。另启国库,发放冬衣粮饷,以安军心。”
兵部尚书立刻反对:“调兵需经枢密院合议,且国库空虚,难以支应!”
“那就抄贺家!”温故厉声道,“他们私藏的金银,足够养兵三年!藏在城南别院的地窖里,用桐油封箱,共计三百二十七口。要不要我现在说出钥匙藏在哪棵树下?”
满殿震惊。贺家人脸色惨白。
太子犹豫良久,终于点头:“准奏。”
温故当即提笔拟令:调京畿左卫、右骁骑营、神机营火速集结;命工技学堂连夜改造“烟雾车”为运粮辎重车,利用机关省力之术加快行军速度;又派陶八携密信前往省过堂,启用曾俘获的贺府管家之子,挖掘贺家在京所有密账与藏金地点。
三日后,大军开拔。温故亲送至城外,将一面绣着“守”字的黑旗交予主帅:“此战不在杀敌多少,而在守住人心。若有一兵一卒劫掠百姓,斩无赦。”
归途之中,天降大雪。温故独坐车内,翻阅各地快报。忽然,一条讯息引起他的注意:**“景庆公昨夜暴毙,死状诡异,唇角带笑,手中紧握半枚玉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