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的历史追溯(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应对国际事务的第一个重要主张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是实现人类共同利益、共同理想目标的必经阶段。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一是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和平与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世界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从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和平与发展为宗旨,抛弃民族、国家之间的历史积怨,抛弃各国统治集团及各种政治势力不同价值追求的差异,以民众的需求为需求,这样才是尊重人权、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以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二是扩大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只要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就必然存在各自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就要承认在国际关系准则和供给机制框架内追求国家利益的合理性。同样,追求国家利益和实现人类共同利益也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人类活动。找到共同的汇合点,就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三是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各种力量和谐并存,是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物质基础,是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本前提。四是推动共同繁荣的实现。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根本点,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实表现。这就要求全世界都参与到发展经济与科技,缩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和疾病等行动当中。五是确保各国利益得到尊重,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中获得均衡的发展。

第二,改革传统的思维观念。进入21世纪,我们获得了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认识,是思想理论的飞跃,同时需要更加完备的理念支持并完善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认识,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根本性变革。一是确立人类发展合理推动论的观念,破除争取自身利益军事力量决定论的观念。以马克思主义合力论代替军事决定论,把无限发展的军事力量和无限升级的军备竞赛转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贫穷落后的消灭。这就能够带来各国发展的广阔空间,产生不同类型国家具体利益的双赢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二是树立多数力量决定历史前进的观念,破除国际事务大国决定论。历史潮流的演进把各国的利益结合到一起,单纯依靠大国虽然能够在强权制约下解决某些棘手问题,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更无法解决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问题。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最终结果,不是少数国家的实力,而是多数人民的共同利益。三是梳理世界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的观念,消除文明冲突论给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历史潮流的不断涌动表明,人类各种文明成果都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树立多样文明动力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保证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处、友好合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基础。四是树立依靠供给机制协调国际事务的观念,破除国家利益决定论。联合国和当代国际组织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机制的不断健全,提供了解决利益矛盾可供选择的模式和准则,利用国际机制解决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安全事务,解决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甚至自然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已经汇入当代历史潮流当中。

第三,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原则主张。中共十六大的突出特点是,提出了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四点主张:一是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二是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三是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四是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强调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第四,在科学发展中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是21世纪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宣告。面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危险论”等诋毁中国发展的言论,中国政府把和平发展作为我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全面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是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二是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这就是自力更生为主;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既请进来又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以解决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三是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本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不断为全球经济贸易持续增长做出贡献。四是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正确处理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关系,把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家园,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最终目标。

[1]《解放日报》,1942-07-07。

[2]《毛泽东外交文选》,4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99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措辞是逐渐完善的。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在1956年6月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平等互惠被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亚洲会议的发言中,互相尊重领土主权被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5]宫力:《毛泽东外交风云录》,179页,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

[6]《周恩来外交文选》,36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7]《邓小平文选》,第3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第3卷,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邓小平文选》,第3卷,126~1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耿丽华、房广顺主编:《新中国外交思想研究》,255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282~2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46~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6]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相蓝欣译,3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