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系统的电子音再次响起:“嘀——检测到宿主与任务目标情感羁绊深度、危机应对默契度均提升至90,奖励‘家庭和睦礼包’(含:灵泉空间扩展至50平米,龙凤胎益智丹x2)。”

黎糖糖心里一喜——灵泉空间扩展了,能放更多东西;益智丹正好给孩子们用,让他们更健康聪慧。

夜色渐深,萧承煜躺在黎糖糖身边,手臂紧紧抱着她,呼吸渐渐平稳。

黎糖糖却没睡,她在心里梳理着眼下的局势:三皇子的阴谋已明,府里有萧清沅盯着赵姨娘,外面有萧承煜联系周大人和安排父亲回京,还有系统的辅助……这场危机,他们一定能化解。

只是,她隐隐觉得,五个皇子争位,绝不会这么简单。

三皇子倒了,还会有其他皇子盯着侯府的兵权。

但只要父亲在京,萧承煜站稳脚跟,他们就能一直稳下去。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在床榻上,暖得像一层纱。

黎糖糖闭上眼,靠在萧承煜怀里,心里默念:“再等一等,等父亲回来,一切都会好的。”

而此时的永宁侯府外,城南的悦来茶馆里,一个戴着斗笠的男人正对着一个锦衣小厮回话:“永宁侯府那边还没动静,不过萧承煜加派了人手守府,怕是察觉到了什么。”

锦衣小厮冷笑一声:“察觉到又如何?他一个刚中举的书生,还能斗得过三皇子?按原计划来,下月会试,定要让他身败名裂!”

男人躬身应下,眼底闪过一丝阴狠。

丫鬟得宠15

天刚蒙蒙亮,西跨院的书房就亮了烛火。

萧承煜刚洗漱完,张嬷嬷就来了,一身青布衣裳,步履沉稳——她是柳氏身边最得力的老人,从柳氏嫁进侯府就跟着,忠心耿耿。

“老奴见过世子。”张嬷嬷屈膝行礼,眼神里带着几分疑惑——世子从未这么早叫她来西跨院。

“嬷嬷坐。”萧承煜指了指对面的绣墩,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沉稳,“今日叫您来,是想请母亲写一封信,给父亲。”

张嬷嬷愣了一下:“给侯爷写信?夫人昨日还念叨着,想给侯爷寄些秋衣呢。”

“不是寄秋衣,是请父亲回京。”萧承煜端起茶碗,指尖摩挲着杯沿,语气放得更柔,“您也知道,哥儿姐儿刚满四个月,粉雕玉琢的,父亲还没见过。母亲这些日子总跟我念叨,说‘景渊在外领兵辛苦,要是能回来看看孙辈,定能松快些’。

我想着,不如让母亲写封信,就说思念夫君,孙辈盼着祖父,请父亲回京小住几日——父亲素来疼母亲,也疼孩子,定不会推辞。”

这话半真半假,把“请回京”的理由全推在“家眷思念”上,绝口不提京中危机。

张嬷嬷一听,立刻笑了:“世子说得是!侯爷要是知道有了龙凤胎孙辈,保准乐坏了!老奴这就去跟夫人说,让夫人赶紧写!”

“嬷嬷别急。”萧承煜叫住她,眼底闪过一丝算计,“母亲写的时候,您多劝着些,语气软些,多提哥儿姐儿——比如‘哥儿昨日会抓东西了’‘姐儿笑起来像个小桃花’,越细越好。还有,别提京里的事,只说家常,免得父亲在外担心。”

他怕柳氏心直口快,在信里提一句“京中不太平”,反而让父亲起疑,或是被三皇子的人截获书信,看出破绽。

张嬷嬷何等精明,立刻明白过来:“世子放心,老奴省得,只让夫人说家常话,提孙辈。”

送走张嬷嬷,萧承煜立刻叫墨砚备车——他要去皇宫,面见皇上。

昨日他就想好了面圣的理由:他去年曾写过一篇《边境民生策论》,被翰林院的老大人看中,呈给了皇上,皇上当时还夸过他“有其父之风,心系边关”。

今日他正好借着“呈交修订后的策论”为由,求见皇上。

马车停在宫门外,萧承煜捧着策论,跟着太监走进御书房。

皇上正坐在龙椅上批阅奏折,见他进来,放下朱笔,笑道:“萧承煜?你那篇策论,朕还记得,颇有见地。今日来,是又有新想法了?”

“回皇上,臣是来呈交修订后的策论,补充了些父亲书信中提及的边境实情。”萧承煜躬身行礼,将策论递上去,语气恭敬却不怯懦,“另外,臣有一事相求,望皇上恩准。”

“哦?你说。”皇上接过策论,翻了两页,眼底带着几分笑意。

“臣的侧室春桃,上月诞下龙凤胎,是永宁侯府的长孙长孙女。”萧承煜声音放柔,带着几分晚辈的恳切,“母亲近日时常思念父亲,说‘侯爷在外领兵三年,从未见过孙辈,怕是连孩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臣想着,父亲年近五旬,常年在外辛苦,若是能回京小住一月,看看家眷,松快松快,定能更用心地为皇上镇守边关。

臣斗胆,请皇上恩准父亲暂回京中,小住一月再返边关。”

他这话,既提了“父亲为皇上镇守边关”的功劳,又说“回京是为了见孙辈,更能用心履职”,句句都说到皇上心坎里。

皇上素来念及萧景渊的忠心,又疼惜他常年在外,闻言笑道:“朕当是什么事!萧景渊为大靖操劳半生,见孙辈是应当的!准了!朕这就下旨,让他回京小住一月,无需急着返边。”

“谢皇上恩典!”萧承煜跪地谢恩,眼底闪过一丝松快——最关键的一步,成了。

从皇宫出来,萧承煜直接去了东偏院。黎糖糖正抱着萧语,见他回来,赶紧让青禾接过孩子,迎上去:“怎么样?皇上准了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