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的省际比较(第1页)
3。3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的省际比较
利用前文所述的指标构造方法,采用我国31个省(区、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将各省(区、市)2002年各指数与2010年[1]相比较,对比8年来发生的变化。因各省(区、市)统计年鉴统计口径不一,且有些年份数据缺失,对数据处理做如下说明:
①三级指标中的世界市场份额全部改成中国市场份额。如指标“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这里改成“出口的中国市场份额”,并由各省(区、市)出口总额除以中国出口总额计算得到。
②三级指标中的出口商品集中度采用各省(区、市)出口前7位的商品计算得到,同理出口市场分布度采用出口额排名前7位的国家。因部分省(区、市)统计年鉴给出的是主要商品出口数量而非金额,故部分省(区、市)出口商品集中度指标缺失。
③因各省(区、市)统计口径不一致,故三级指标中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采用机电产品的出口数据,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数采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总出口数据来进行比较。因为机电产品占我国出口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品在调整我国出口结构方面起重要作用,故较具有代表性。
④因部分三级指标缺失,故在计算二级指标(贸易结构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时,只将可获得的三级指标进行加总平均。此举是为了尽可能地保留更多的省(区、市)以进行比较。同理,在计算经济效益总指标时,部分省(区、市)贸易竞争指数指标缺失,将其权重40%平均分给其他2个二级指标(即贸易规模指数和贸易结构指数各占50%权重)。
3。3。1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概况
依上文方法处理数据后,得到2002年各省(区、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如图3-13和表3-2所示。
图3-13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指标
表3-2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指标及其二级指标值
续表
通过图3-13,可看到经济效益指标大于0。3的省(区、市)有广东、上海、江苏、安徽、天津、重庆、四川、北京、浙江、辽宁和山东,这些多为沿海的重要港口、对外贸易额较大的地区。而内陆地区如陕西、广西、甘肃、西藏等排名较靠后。
图3-14至图3-16分别显示了2002年各省(区、市)的贸易规模指数、贸易结构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数据缺失的地区未在图中列出。
图3-14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贸易规模指数
从图3-14我们看到,广东的贸易规模指数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而贸易结构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处于中上水平,可见广东的经济效益指标排名第一,多由贸易规模指数所拉动。贸易规模指数排名前10的省(区、市)也与经济效益指标前10的省(区、市)相差无几,仅安徽、重庆、四川的贸易规模指数排名并不靠前。但由图3-15、图3-16可知,安徽的贸易结构指数排名第一,重庆、四川的贸易竞争指数也居前列。从三级指标的数据上来看,安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和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远高于其他地区,且出口市场分布度指数也极高,因此带动了安徽的经济效益指标排名。重庆和四川由于地域上相近,出口结构及各三级指标也较为接近,机电产品出口比较优势较大,因此通过贸易竞争指数的较大权重,拉动了其总体经济效益指标。
图3-15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贸易结构指数
图3-16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贸易竞争指数
另外,在统计三级指标数据时发现,各省(区、市)的出口结构和出口市场分布差别很大。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和多数内陆地区,以对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的出口居多,然而西部的新疆,多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出口,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多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出口,且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较大。图3-17展示了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经过标准化后的外贸依存度指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最高的地区分别是广东和北京。大多数省份,尤其是浙江、福建和江苏这些加工贸易十分发达的省份,由于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出口依存度显著高于进口依存度。而吉林、黑龙江由于地处内陆,加工贸易并不占优势,因此进口依存度高于出口依存度。海南由于制造业尚不发达,进口依存度也高于出口依存度。
图3-17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外贸依存度指数
图3-18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指数
图3-18为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指数分布图。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数据齐全的18个省(区、市)中,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这几个东部、南部沿海省市有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这些都是当时加工贸易较发达的省市。而吉林、黑龙江虽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但工业制成品多用于内销,出口较少。图中还显示出,重庆和四川也有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主要原因是凭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重庆、四川积极实施了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并重的经济政策。尤其是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三峡库区开发建设、承东启西的区位等独特优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产品出口和支持对外贸易企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的大幅度上升。
图3-19为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同图3-18类似,上海、江苏和广东有较高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尤其是广东,这说明此时广东的加工贸易已经以机电产品为主,出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而其他少数省份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优势的阶段。例如,山西的出口多以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机电产品出口相对较少,故有较低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图3-192002年中国各省(区、市)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3。3。2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概况
图3-20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指标
如图3-20和表3-3所示,同2002年相比,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指标的排名有相同之处,但也有略微变化。广东依然位居经济效益指标榜首,江苏和上海仍在前3位之列,分别为第2位、第3位;且前10位同样以东南沿海省(区、市)为主。然而,2010年的排名也有不同之处。首先,最明显的改变是北京的经济效益指标由2002年的第9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5位,这充分体现了北京既是我国首都也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2002年我国加入WTO之后;而安徽的排名从第4位变为中等的第13位,这与安徽的出口市场集中度有很大关系。2002年时安徽的出口市场集中度极高,而且主要出口国家和进口国家存在错位现象。而加入WTO之后,我国与美国和欧盟产生了较多的贸易摩擦,经常受到这两个国家(地区)反倾销措施的制约,这对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安徽来说有很大影响,因此为了改善状况,2010年安徽开拓了多元市场,加大了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其次,在指标大于0。3的地区中多了陕西、福建、新疆、贵州和山西5个地区;而辽宁的经济效益指标由2002年的0。328下降到2010年的0。139。经济效益指标大于0。3的省(区、市)越来越多,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与各地区自身贸易、经济发展目标及其他因素有关。例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陕西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陕西成为我国4个实现外贸正增长的省(区、市)之一,并且进出口贸易进一步优化。“十五”时期,一般贸易是陕西进出口的主要方式,而“十一五”时期,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一并成为陕西进出口的主要方式,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而福建作为东南沿海省份之一,实现外贸的快速增长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