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3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指标的省际比较(第2页)
表4-6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的比较
续表
从区域划分来看,2010年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除海南外均为西部省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均远小于平均值,中部地区该指标值大于东部地区该指标值。西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平均值为0。105,其中最高的是西藏,为1,其次是青海,为0。0961。在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的前10名中,西部地区占据了7个,分别是西藏、青海、甘肃、贵州、内蒙古、陕西和宁夏。中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平均值为0。013,其中最高的是吉林,为0。0346,最低的是安徽,为0。0065。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平均值为0。010,其中最高的是海南,为0。0989,最低的是广东,为0。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的后10名分别是新疆、北京、河北、福建、辽宁、山东、浙江、上海、江苏和广东,东部地区占了9个。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其余省份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值位于0。005以下。若不考虑海南,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气排放平均值为0。0015,海南拉升了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的平均值。
从变动趋势来看,2002—2009年间大部分省(区、市)的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值降低了,但是下降幅度都较小,从图形上很难观察到其变化。2002年该指标的全国平均值为0。046,到2009年该值为0。046,保持不变。从东、中、西三个区域看,2002年东部地区该指标平均值为0。004,2009年为0。006,上升了0。002;2002年中部地区该指标平均值为0。017,2009年该值为0。011,下降了0。006;西部地区则从2002年的0。103变为2009年的0。106。2002—2009年间,23个省(区、市)的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值降低,按照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重庆、黑龙江、江西、新疆、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安徽、广西、河北、北京、四川、山西、内蒙古、吉林、福建、辽宁、浙江、河南、山东、江苏和上海。其中东部地区有8个,下降幅度较小;中部地区有8个,即中部地区所有省份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值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有7个,下降幅度最大。23个省(区、市)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重庆,下降幅度为0。018;其次为黑龙江,下降幅度为0。0174。有6个省(区、市)的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上升,按照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甘肃、青海、海南、宁夏、陕西和天津。其中东部地区有2个,西部地区有4个。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甘肃,上升了0。036;其次为青海,上升了0。0319。有2个省区的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没有变化,分别为广东和西藏,其中广东一直为该指标的最小值0,表明不论是2002年还是2009年,广东出口贸易废气排放始终是所有省(区、市)中最多的;而西藏则为最大值1,说明2002年和2009年西藏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最少。2009—2010年间,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值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海南;宁夏和甘肃该指标值下降,分别下降了0。025和0。009。
从表4-6可以看出,2002年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2009年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和2010年出口贸易废气指标相比,变化幅度十分微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出口贸易废气排放量没有变化。由于采用了标准化的方法,这里的指标值是相对指标,并不是绝对值,是根据不同省(区、市)在一年中所处的位置来确定的,实际上2002—2010年间全国出口贸易废气排放量显著增加。如西藏,尽管其2002年和2010年的该指标值均为1,但是其出口贸易废气排放却从2002年的7。03亿标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8。36亿标立方米,增加了2。6倍,相比2010年出口贸易排放最多的广东(2010年广东出口贸易废气排放为33653。6亿标立方米),2010年西藏的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最少[3],因此其指标值为1。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变化之所以非常小和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过大有关,因为本报告采取的标准化方法是阈值法,分母是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所以差距越大,则相应的值越小,在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中,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最多的广东,其排放量为33653。64亿标立方米,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最小的西藏,其排放量为18。36亿标立方米,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各指标值都相应比较小,因此,指标值变化显得非常小,从图形上很难辨清。
(3)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
从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放量来看(见图4-12),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量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量要高于西部地区。2010年全国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最多的3个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也是东部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最多的3个省份,分别是江苏、广东和福建。东部地区内部差异也较大。2010年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最多的省份是江苏,最少的省份是海南,江苏出口贸易固体排放量约是海南的294倍。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则相对较小,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最少的是吉林,江西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量约是吉林的6。6倍;西部地区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最少的是西藏,四川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量是西藏的148倍。从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的变化来看,2002—2009年间,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明显增加,尤其是东部地区增加量最大,其中排放量增加最多的是江苏,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4096万吨,幅度最大的是新疆,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8倍多。中西部地区增加量则相对较小。2009—2010年间,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增加,增加最多的省份是江苏,其次是广东和山东;广西和北京的贸易出口固体废物排放减少,分别减少了82。57万吨和50万吨。
图4-12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比较
从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来看,2010年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数全国平均值为0。064,有4个地区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分别是西藏、海南、青海和宁夏。其中西藏的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值最大,为1;其次是海南。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后10位的省(区、市)分别是四川、江西、河北、浙江、上海、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和江苏,其中江苏该指数值最小,为0,即2010年江苏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最大。
从区域划分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值的4个省份中除海南外,其余均来自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均小于平均值,西部地区该指标平均值大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该指标值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平均值为0。117,其中最高的是西藏,为1,其次是青海,为0。146,在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的前10名中,西部地区占据了7个,分别是西藏、青海、宁夏、甘肃、重庆、陕西和贵州。中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平均值为0。017,其中最高的是吉林,为0。041,最低的是江西,为0。005。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平均值为0。04,其中最高的是海南,为0。437,最低的是江苏,为0。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的后10名省(区、市)分别是四川、江西、河北、浙江、上海、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和江苏,东部地区占了9个。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其余省份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值均位于0。013之下,若不考虑海南,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平均值为0。0028,海南拉升了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的平均值。
从变动趋势来看,2002—2009年间大部分省份的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值降低了,但是下降幅度都较小。2002年该指标的全国平均值为0。049,到2009年该指标值为0。06,上升了0。011。从东、中、西三个区域看,2002年东部地区该指标平均值为0。0106,2009年为0。0273,上升了0。0167;2002年中部地区该指标平均值为0。015,2009年为0。013,下降了0。002;西部地区则从2002年的0。1068变为2009年的0。1215。2002—2009年间,18个省(区、市)的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值有所降低,按照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新疆、黑龙江、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北京、河北、安徽、四川、浙江、江苏、吉林、上海、河南、江西、山东和辽宁。其中东部地区有7个,下降幅度较小;中部地区有6个,下降幅度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有5个,下降幅度最大。18个省(区、市)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新疆,下降幅度为0。0199,其次为黑龙江,下降幅度为0。01207。有12个省(区、市)的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上升,按照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海南、甘肃、宁夏、青海、陕西、重庆、山西、天津、湖南、内蒙古、福建和广东。其中东部地区有4个,西部地区有6个,中部地区有2个。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海南,上升了0。18606;其次为甘肃,上升了0。06283。西藏的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没有变化,一直为1,说明2002年和2009年西藏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最少。2009—2010年间,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数值有所上升,幅度较小,仅有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古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有所下降。
表4-72002年、2009年和2010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的比较
2。贸易资源效益指数
如图4-13所示,贸易生态效益指数总体趋势同贸易资源效益指数相同,从指标数值大小来看,多数省份的贸易生态效益指数要小于贸易资源效益指数,也就是说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并不能对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大小起到决定性作用,主要是因为贸易资源效益指标在贸易生态效益指标中所占权重为40%。如西藏,其贸易资源效益指数仅为0。069,而生态效益指数为0。53,可见资源效益指数可以影响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大小,但是不起决定性作用。
图4-13贸易环境资源效益指数与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比较
2010年贸易资源效益指数的全国平均值为0。25,有13个省(区、市)的贸易资源效益指标高于平均值,分别是江西、北京、海南、黑龙江、甘肃、吉林、山西、广西、内蒙古、重庆、安徽、江苏和青海。其中贸易资源效益指数最高的是江西,为0。557;其次是北京,为0。556。而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后10位的省(区、市)分别是天津、陕西、山东、贵州、福建、云南、四川、湖北、宁夏和西藏。其中西藏的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值最小,为0。068。
从区域划分来看,对于贸易资源效益指数,仅有中部地区的该指数值高于全国平均值,东部地区该指标值略大于西部地区。相比贸易环境效益指数,三个地区之间的贸易资源效益指数的差距较小。从地区内部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内部差距相对较小,西部地区的内部差距较大。中部地区该指数平均值为0。33,其中最高的是江西,为0。557,最低的是湖北,为0。104,在贸易资源效益指标前10名的省份中,中部地区占据了4个,分别是江西、黑龙江、吉林、和山西。东部地区的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平均值为0。246,其中最高的是北京,为0。556,最低的是福建,为0。127。西部地区的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平均值为0。13,其中最高的是甘肃,为0。428,最低的是西藏,为0。069,贸易资源效益指标后10名的省份中,西部地区占据了6个,分别是陕西、贵州、云南、四川、宁夏和西藏。
从变动趋势来看,2002—2010年间大部分省(区、市)的贸易资源效益指数提高了,但是省(区、市)之间的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变化的幅度差别较大,其中有21个省(区、市)的贸易环境效益指数上升,按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海南、江西、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吉林、重庆、广西、陕西、新疆、辽宁、安徽、甘肃、北京、湖南、四川、天津、贵州、河北、福建和浙江。10个省(区、市)贸易资源效益指数下降,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宁夏、青海、湖北、上海、广东、江苏、河南、云南、西藏和山东。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宁夏,下降了0。47,因为相比2002年,宁夏的工业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也在不断增加,而其进口则主要为初级产品,由此对外贸易的能源消耗在不断增加,致使其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大幅下降。相比2002年,2010年贸易资源效益指数的全国平均值上升了0。029(见图4-14)。
图4-142002年和2010年中国各(区、市)贸易资源效益指数的比较
下面从三级指标来分析贸易资源效益指数的测算结果。贸易资源效益指标包括2个三级指标,分别是贸易能源密集度和初级产品效益度。
(1)贸易能源密集度
贸易能源密集度等于进口产品能耗总量除以出口产品能耗总量,衡量的是进口和出口所耗费能源的多少,若贸易能源密集度大于1,则表示进口产品所耗能源量大于出口产品所耗能源量,有利于降低能耗,促进地区能源保护性开发。能源密集度越高,进口能耗相比于出口则越多。
如图4-15所示,2010年全国能源密集度前10名的分别是海南、北京、吉林、甘肃、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天津和陕西,其中海南的能源密集度为3。177。位于后10名的分别是四川、青海、江苏、贵州、江西、黑龙江、福建、浙江、新疆和西藏,其中西藏的能源密集度最低,为0。018。
图4-152002年、2009年和2010年贸易能源密集度的比较
从区域分布来看,2010年东部地区能源密集度平均值要大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能源密集度平均值要高于西部地区。表明同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相对于出口所耗能源而言进口所耗能源较小,这与其外贸进出口结构有关。相比于中西部,东部地区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更多,进口所耗能源就多,其能源密集度也较高。2010年东部地区能源密集度平均值为1。091,高于能源密集度的全国平均值0。891。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市有5个,分别为海南、北京、河北、辽宁和天津。东部地区内部能源密集度差异较大,能源密集度最高的省份是海南,为3。177,能源密集度最低的省份是浙江,为0。261,前者是后者的12倍多。中部地区的能源密集度平均值为0。839,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有2个,分别为山西和吉林。中部地区内部能源密集度差异相对较小,能源密集度平均值为0。901,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省份为吉林,为2。306,最低的省份为黑龙江,为0。360,前者是后者的6倍多,除去能源密集度较高的省份吉林和山西,其他省份能源密集度处于0。7以下。西部地区能源密集度平均值为0。700,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高于全国平均值的地区有2个,分别为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内部能源密集度差异较大,其中能源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为甘肃,为2。202,最低的地区为西藏,为0。018,前者是后者的124多倍。
从能源密集度的变化来看,2002—2009年间,能源密集度的全国平均值从0。71上升到0。837,全国有16个省(区、市)能源密集度上升,按照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甘肃、海南、山西、青海、重庆、陕西、辽宁、内蒙古、湖南、江西、云南、安徽、天津、广西、四川和河南。其中甘肃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2。644;河南上升幅度最小,上升了0。006。有15个省(区、市)能源密集度下降,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北京、西藏、新疆、黑龙江、山东、湖北、上海、吉林、宁夏、广东、江苏、福建、河北、浙江和贵州。其中北京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1。349;贵州下降幅度最小,下降了0。032。2009—2010年间,全国有21个省(区、市)的能源密集度水平有所改善,10个省(区、市)的能源密集度下降,其中能源密集度提升最多的是海南,下降最多的是甘肃。
从能源密集度指标来看,图4-16是归一化后的能源密集度指标的测算结果,从图形上可以看出,能源密集度指标和能源密集度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2010年全国能源密集度指标前10名的分别是海南、北京、吉林、甘肃、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天津和陕西。后10名的分别是四川、青海、江苏、贵州、江西、黑龙江、福建、浙江、新疆和西藏。其中对应于前文中能源密集度,海南的能源密集度最高,所以其能源密集度指标值为1,西藏的能源密集度最低,所以其能源密集度指标值为0。
从区域分布来看,2010年东部地区能源密集度指标的平均值要大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能源密集度指标平均值要高于西部地区。2010年东部地区能源密集度指标平均值为0。340,高于能源密集度指标的全国平均值0。276。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市有5个,分别为海南、北京、河北、辽宁和天津。东部地区内部能源密集度指标差异较大,能源密集度指标值最高的省份是海南,为1,能源密集度最低的省份是浙江,为0。077。中部地区的能源密集度指标平均值为0。280,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有2个,分别为吉林和山西。中部地区内部能源密集度指标差异相对较小,除去能源密集度指标较高的省份吉林和山西,其他省份能源密集指标值度介于0。10~0。18,其中最高的省份为吉林,为0。724,最低的省份为黑龙江,为0。108。西部地区能源密集度平均值为0。216,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有2个,分别为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内部能源密集度差异较大,其中能源密集度指标值最大的为甘肃,为0。691,最低的为西藏,为0。
从能源密集度指标的变化来看,2002—2009年间,能源密集度指标的全国平均值从0。159上升到0。276,上升了0。117。全国有24个省(区、市)能源密集度指标上升,按照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甘肃、海南、山西、青海、重庆、陕西、辽宁、内蒙古、湖南、天津、云南、江西、安徽、吉林、广西、四川、河南、河北、贵州、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和宁夏。其中甘肃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0。943;宁夏上升幅度最小,上升了0。018。有7个省(区、市)能源密集度下降,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北京、西藏、新疆、黑龙江、山东、湖北和上海。其中北京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0。225;上海下降幅度最小,下降了0。009。2009—2010年间,全国15个省(区、市)的能源密集度指标值下降,16个省(区、市)能源密集度指标上升。指标值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甘肃,从2009年的全国能源密集度第1名,下降到了2010年的第4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海南,从2009年的第3名,上升到2010年的第1名。能源密集度指标的变化和能源密集度存在一些差别,是因为能源密集度变化反映的是其实际值,而能源密集度指标的变化反映的是其在31个省(区、市)的相对值。
(2)初级产品效益度
初级产品效益度等于初级产品进口比重除以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用来衡量进口资源和出口资源的比较。初级产品效益度值越大,说明进口资源越多,越有利于地区资源生态保护。
如图4-17所示,2010年全国初级产品效益度的前10名分别是江西、黑龙江、广西、江苏、新疆、安徽、青海、浙江、重庆和河南,其中江西的初级产品效益度为20。975。后10名分别是辽宁、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海南、天津、宁夏、云南和湖北,其中湖北的初级产品效益度为0。64。
从区域分布来看,2010年中部地区初级产品效益度平均值要高于东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初级产品效益度平均值略高于东部地区。表明同东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相比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而言初级产品在进口中比重更高,意味着进口资源要大于出口资源更多,这与其外贸进出口结构有关。中部地区进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高;而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则相对较低。2010年中部地区初级产品效益度平均值为8。246,高于初级产品效益度的全国平均值5。278。中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有5个,分别为江西、黑龙江、安徽、河南和湖南。中部地区内部初级产品效益度差异较大,既有全国初级产品效益度最高的省份为江西,又有全国初级产品效益度最低的省份为湖北。其中最高的省份江西,其初级产品效益度为22。975,最低的省份为湖北,其初级产品效益度为0。640,前者是后者的32倍多。西部地区的初级产品效益度平均值为4。714,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市)有4个,分别为广西、新疆、青海和重庆。西部地区内部初级产品效益度差异相对较小,除去上述4个初级产品效益度较高的省(区、市),其他省(区、市)初级产品效益度介于0。838~4。628。其中最高的为广西,为10。801,最低的为云南,为0。838,前者是后者的12倍多。东部地区初级产品效益度平均值为3。733,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有2个,分别为江苏和浙江。东部地区内部初级产品效益度差异较小,其中初级产品效益度最高的为江苏,为8。857,最低的地区为天津,为1。065,前者是后者的8倍多。
从初级产品效益度的变化来看,2002—2009年间,初级产品效益度的全国平均值从2。06上升到5。51,全国有28个省(区、市)初级产品效益度上升,按照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河南、黑龙江、新疆、广西、江西、河北、江苏、浙江、湖南、西藏、内蒙古、重庆、北京、安徽、山西、福建、山东、贵州、青海、辽宁、海南、天津、四川、上海、吉林、陕西、云南和广东。其中河南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19。2;广东上升幅度最小,上升了0。36。有3个地区初级产品效益度下降,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宁夏、甘肃和湖北。其中宁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5。63;湖北下降幅度最小,下降了1。45。2009—2010年间,初级产品效益度的平均值从4。994上升到了5。278,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江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河北。
从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来看,图4-18是归一化后的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的测算结果。2009年全国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的前10名分别是江西、黑龙江、广西、江苏、新疆、安徽、青海、浙江、重庆和河南。后10名的分别是辽宁、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海南、天津、宁夏、云南和湖北。其中对应于前文中初级产品效益度,江西的初级产品效益度最高,所以其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值为1;湖北的初级产品效益度最低,所以其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值为0。
从区域分布来看,2010年中部地区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平均值要高于东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平均值略高于东部地区。2010年中部地区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平均值为0。374,高于初级产品效益度的全国平均值0。228。中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有5个,分别为江西、黑龙江、安徽、河南和湖南。中部地区内部初级产品效益度差异较大,既有全国初级产品效益度最高的省份为江西,又有全国初级产品效益度最低的省份为湖北,其中最高的省份为江西,其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值为1;最低的省份为湖北,其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值为0。西部地区的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平均值为0。200,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市)有4个,分别为广西、新疆、青海和重庆,其中最高的为广西,为0。500;最低的为云南,为0。009。东部地区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平均值为0。152,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有2个,分别为江苏和浙江。其中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最高的为江苏,为0。404;最低的为天津,为0。021。
从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的变化来看,2002—2009年间,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的全国平均值从0。289下降到0。225,全国有12个省(区、市)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上升,按照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河南、黑龙江、新疆、河北、内蒙古、北京、西藏、山东、海南、广西、山西和吉林。其中河南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0。553;吉林上升幅度最小,上升了0。004。有19个省(区、市)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下降,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宁夏、青海、甘肃、广东、上海、湖北、云南、江苏、安徽、重庆、浙江、江西、海南、陕西、四川、福建、贵州、天津和辽宁。其中宁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0。95;辽宁下降幅度最小,下降了0。015。2009—2010年间,全国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下降到0。228,多数省(区、市)的该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是河北。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变化和初级产品效益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度量的是相对变化,初级产品效益度变化度量的是绝对变化;另一方面,跟我们采用的标准化方法有一定的关系,阈值法的归一化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有关系,2009年和2002年相比,2009年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更大,尽管初级产品效益度绝对量上升,但是采用阈值法归一化后其指标值却在下降,造成了初级产品效益度的变化与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的变化不同,而若仅仅对比2009年的初级产品效益度和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发现各个省(区、市)在全国的排位是相同的。相比2009年,2010年初级产品效益度指标下降的原因同样与所采用的标准化方法有关,2010年初级产品效益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更大,造成了该指标的普遍下降,但是指标值变化并不代表各省(区、市)初级效益度的具体变化,指标值只衡量了各省(区、市)初级产品效益度在当年全国中的相对位置。
[2]由于采用的是标准化,所以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
[3]与广东的出口贸易废气排放相比,西藏的量级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