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广场文化活动服务标准化的实践 河南省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广场文化活动服务标准化的实践:河南省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

河南省漯河市立足文化惠民,于2011年启动了“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2013年,“幸福漯河健康舞”被评为河南省首届“群星奖”优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2013年11月,该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漯河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活动全面普及,成功打造了群众欢迎、踊跃参与的公共文化项目品牌。目前,全市参加“健康舞”舞蹈队的群众已达60万人,参与“健康舞”活动的群众达160万人次。“幸福漯河健康舞”成为漯河市规模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并辐射到周口、平顶山、许昌等周边6个地市,江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20多个市县先后来漯河考察学习。

一、“幸福漯河健康舞”标准化的创新做法

1。提供“四免费”服务,扶持“健康舞”推广

推广“幸福漯河健康舞”,提供“四免费”服务,即免费赠送音响器材、免费赠送服装、免费赠送健康舞音乐和示范DVD、免费参加学习培训,鼓励群众参与到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从2013年到2015年,先后培训群众6万人次,分批次配备服装15万套,配备音响1400套。全市所有乡镇、村都设立了固定活动点,都建立了健康舞活动队伍。“幸福漯河健康舞”不仅在市区可以跳,而且实现了村村跳。市文广新局协调有关部门完善活动场地的硬件配备,在活动广场安装电源插口,增设灯光设施。同时,加大社会力量的投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出资回报社会,赞助活动的推广普及。

2。实行“五统一”管理,规范“健康舞”发展

大中城市出现的跳广场舞与居民纠纷的现象,归根到底是活动场所的缺乏和引导管理的欠缺。漯河市推出“幸福漯河健康舞”之初,就建立了“五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活动时间,夏季每天早上6:00以后、冬季每天早上6:30以后,夏季每天晚上7:30—9:00、冬季每天晚上6:30—8:30;统一地点,沿河居民安排在沙澧河景区内广场活动,同时发挥会展中心广场、黄河广场、双汇广场、市体育场等大型公共广场的优势,把附近居民尽可能地安排在公共广场活动,其他居民就近安排在社区广场活动;统一音乐,根据漯河市创编的“健康舞”动作设计音乐,主要从《中国味道》《光芒》《天下姐妹》等弘扬主旋律歌曲中精选音乐片段合成;统一动作,根据广大参与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摒弃对群众舞蹈的简单模仿,创编了三套“健康舞”动作在全市推广;统一服装,即参加活动要穿着免费赠送的服装,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树立良好的公益形象。

3。培训骨干队伍,推动“健康舞”普及

切实加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建设,选好配齐县区、乡镇、街道专职文化干部,每年把乡镇、街道文化工作者轮训一遍。市文广新局组织成立了漯河市社会文化协会,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动员社会各界的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有一定艺术特长的文艺爱好者、群众文化热心人进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全市先后招募文化志愿者1320人。加强对文化志愿者、“健康舞”教练员、基层业余文化骨干的培训。目前,“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中拥有文化专业技术人员85人、有舞蹈艺术特长的志愿者110人、业余文化骨干2000余人,全市形成了一支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支持、业余文化骨干热心服务、市民群众踊跃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队伍。市、县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者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组织广大教练员、志愿者和文化骨干积极开展“幸福漯河健康舞”的舞蹈培训、队伍的组建,有力推动了活动在全市普及。全市现有“健康舞”活动队伍1462支。其中,市区登记在册、有一定规模和组织的“健康舞”活动队伍350多支。郾城区全区178个行政村,共建立“健康舞”队伍260多支,舞阳县保和乡38个行政村已组建“健康舞”活动队伍39支。各舞蹈队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开展健康舞的比赛、展演活动,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多层次举办大赛,打造“健康舞”品牌

“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大赛,每年一届。每届全市性大赛从初选到决赛历时近3个月。赛前,市群艺馆组织人员分赴各乡镇开展舞蹈培训,规范健康舞动作,进行初赛选拔,选拔出优秀舞蹈队参加县区举办的复赛。经过乡镇初赛、县区复赛,获胜的舞蹈队进入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大赛总决赛。每届进入全市大赛的队伍都在100支以上,直接参与的群众在万人以上,观看大赛的群众突破10万人次。2014年进入全市大赛的队伍最多,达330支,直接参与群众2万多人。坚持群众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又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通过比赛鼓励注重创新,一批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舞蹈团队也投入“幸福漯河健康舞”的竞赛舞台。

5。注重机制创新,引导“健康舞”深化

(1)形成系列制度设计,实现规范化发展。漯河市先后出台了《“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规范》《“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队伍星级评比办法》《“幸福漯河健康舞”星级辅导员评比办法》《“幸福漯河健康舞”示范项目督导检查制度》《“幸福漯河健康舞”业务考核评比办法》《“幸福漯河健康舞”志愿者招募管理制度》《示范项目创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等9项制度。

(2)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不断加大投入。“幸福漯河健康舞”连续三年被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省级创建资金50万元,漯河市级财政共下拨活动经费133万元,企业赞助资金200万元,严格按照专项经费资金管理办法,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创建活动开展。

(3)成立组织机构,推进专项工作。市政府成立“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领导小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创建工作的策划组织和过程管理。两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对项目的普及推广、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4)纳入考核,上下联动。市文广新局将项目创建作为全市文化重点工作纳入全年目标,将活动开展作为全市“两馆一站”业务考评的主要内容,纳入工作奖惩。各级文化部门积极争取体育、财政、城建、沙澧河建管委、交通、卫生、公安、文联、工会等部门的配合支持,形成了部门联动机制,推动了“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顺利开展。

二、“幸福漯河健康舞”取得的成效

漯河市通过开展“幸福漯河”系列活动,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影响广泛,形成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漯河模式”,也为河南省及我国中部地区推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路。两年来,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对“幸福漯河健康舞”的宣传报道达1000多条。

1。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幸福漯河健康舞”脱胎于中国舞蹈家协会创编推广的“百姓健康舞”,通过创新创编舞曲、精选组合动作而成,编排规整,简单易学,具有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娱乐交流等多元功能,适用于20~80岁的城乡人群,迎合了市民群众健身的需求。目前漯河市推出的三套舞蹈,对每一节舞蹈的时间长度和节奏快慢都进行了科学控制,运动量经过科学测算,通过上肢运动、下肢运动、站立、跑跳等舞蹈动作的系统训练,可使人体健康水平得到锻炼提高。三套健康舞各有特点,第一套的以肩、臂等上半身锻炼为主,适合办公室白领及年龄偏大的人群。第二套加强了腿部力量型动作,受众面较广。第三套增加了跑跳,锻炼了心肺功能,更加适合中青年人群。

2。营造了和谐团结的社会文化氛围

“幸福漯河健康舞”作为一项集体活动,每场训练、演出、比赛都需要参与的群众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全体队员紧密配合,随着舞曲恰当表演各种舞姿、舞步,随着旋律自然地做出收缩与舒展、推进与拉伸、挺身与屈体等舞蹈动作,才能舞出**,舞出风采。参与“幸福漯河健康舞”的群众大多是中老年人。通过“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一大批中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独居老人走出家门,参加集体活动,在训练、演出之余相互沟通交流,抒**感,消除隔阂,满足了中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改善了人际关系,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促进了社会和谐。在城市,一个社区甚至附近社区的居民相互认识了,熟悉了。在农村,干群关系更亲密了。

3。培育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品牌

以“幸福漯河健康舞”为龙头,带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全民阅读、经典诵读、群众歌咏展演、群艺舞台演出、戏迷票友擂台赛、少儿艺术节、校园艺术节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活动不断涌现。各县区也相继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郾城区的周末戏迷秀、情暖农家文艺演出;舞阳县的农民画大赛、中国象棋公开赛、戏迷擂台赛等;临颍县的戏迷俱乐部;源汇区的舞动漯河大家跳、**广场大家唱;召陵区的民间艺术大赛等。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

4。促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