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情绪的概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解释风格的三种主要类别是:永久性(事件会持续多久),普遍性(事件对我有多大影响)和个人性(有多少是我的错)。

尽管习得性乐观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其中也存在危险,将对失败的看法从内部因素改为外部因素,会破坏个人的责任感。

习得性乐观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乐观主义,可以盲目地在任何情况下使用,相反,它是一种灵活的乐观主义,在某些情况下比较适合,在其他情况却不一定。下列情况会比较适合乐观的解释风格:

如果你所处的情形涉及完成某些事情,例如,撰写文章,得到提升或者赢取比赛,那么乐观会有所帮助。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感受,即能否保持士气或者战胜气馁和沮丧,则应当强调积极因素。

如果你处于长期压力下,并且有身体健康问题,乐观的看法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想要引导、激励他人,或赢得人们的信任,最好使用乐观主义。然而,有些时候乐观主义也并不适宜。

如果你的目标包括有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未来计划,请不要使用乐观主义。

如果你的目标是劝解那些对未来暗淡悲观的人,请不要一开始就使用乐观主义。

如果你想对别人的困难表示同情,开始时请不要使用乐观主义,尽管在建立了信任和沟通后,乐观主义会有所帮助。

是否使用乐观主义的基本指南,是询问一下在这一情况下失败的代价是什么。如果失败的代价很高,乐观主义可能是错误的策略。从这些理论看来,乐观主义并非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品质,而成了一个人可以学会的一种工具,并在恰当的情形下准确地使用它。

资料来源:[美]卡伦·达菲,伊斯特伍德·阿特沃特著。心理学改变生活[M]。张莹,丁云峰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77。

二、情绪和心理

我的两个朋友从尼泊尔旅行回来,一个说:“那儿水晶般明朗的天气,满天繁星,热情友好的人们,雄伟高大的山脉,和谐一体的万物,真是令人心醉神迷!”另一个说:“那里到处是臭虫和跳蚤,没有厕所,牛油茶,难吃的食物,无情的高山!我太不幸了!”

同样的旅行,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反应,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禁欲主义哲学家给出的回答是:人们不是因为实际的事件而生气、悲伤或着迷,而是源于他们对事件的解释。现代心理学家已经用实验证明了禁欲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并正在确认参与情绪的认知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R。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认知在各种情绪(从快乐到悲伤)中的作用。

例如,想象你在心理学期中考试中得了A,你感觉如何?或者得了D,你的感觉又将如何?大多数人认为成功会给人带来快乐,失败会给人带来痛苦。然而你的情绪将更多地取决于你如何解释自己取得的成绩,而不取决于你实际获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取决于是把它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缺乏努力),还是归因于老师、命运或者侥幸?

这里有一个关于思维如何影响情绪的令人惊讶的例子:两名奥林匹克的竞争者,一位取得的是第2名,是银牌获得者;另一位取得第3名,是铜牌获得者。他们谁会感到更高兴?是银牌得主?不是。有研究者对在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1994年纽约州运动会上,获得第2名和第3名的运动员的情绪反应进行研究发现,铜牌获得者要比银牌获得者更高兴(Medvec,Madey,&Gilovich,1995)。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原因是运动员的比较对象不同,看法也将不同。对于第2名来说,他将自己与金牌获得者相比,由于没有获得金牌而不高兴;但对于第3名,他将自己与那些没有获得奖牌的人相比,所以他们为自己至少获得一枚奖牌而高兴!

图4-1奥林匹克运动会击剑铜牌得主法国的吉恩·米歇尔·亨利(左侧)看上去比银牌得主苏联队的帕维尔·科罗布科夫(右侧)要高兴(位于中间的埃里克·斯特里克为法国队赢得金牌)。

在情绪体验中,认知成分和生理成分是彼此难以分割的。认知影响情绪,情绪状态又影响认知。例如,因自己的不幸而责备他人会使你感到生气,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深思和默想会使你感到焦虑和抑郁(Mor&Winquist,2002)。但是一旦你感到生气或不高兴,你可能更容易把他人的动机想得最坏(Lerlock,1998)。

一些情绪可能不需要很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一种爱国标志会使你产生条件化情绪反应,一种熟悉的纪念品会使你产生简单而温暖的无意识反应(Izard,1994a;Murphy,Monahan,&Zajonc,1995)。婴儿最初的情绪都是比较单纯的,婴儿不会说:“嗨,我生气因为没人喂我!”不过随着婴儿大脑皮层的成熟,认知和情绪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化。

今天,几乎所有的情绪理论都支持这一观点,即归因、信念和人们对事件赋予的意义是产生大多数情绪的基础。但是,这些归因、信念和意义又是来自何处呢?在什么时候人们会认为一个头戴灯罩的男人在桌子上跳舞或是一个四肢**的女人在街上行走是件令人羞愧的事?如果你在生气时,大声地咒骂他人,你在何处咒骂他人是可以接受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来探讨情绪体验的第三个主要方面:文化的作用。

情绪与文化[2]。一天早上,一位年轻的妻子离开家到井上打水,这时她的丈夫正从走廊看着她。在她从水井返回的路上,一位陌生男子叫住她,向她要点水喝。她给了他一杯水,并邀请他一块吃早餐,他接受了。丈夫、妻子和客人一起愉快地共进早餐。丈夫殷勤地邀请客人与他的妻子共度良宵,客人接受了。第二天早上,丈夫为妻子买早餐很早就离开了家,当他返回的时候,他发现妻子和客人仍躺在**。

在这个故事中,丈夫会感到生气吗?这一答案取决于他所在的文化(Hupka,1981,1991)。一位生活在北美的丈夫,会对有婚外情的妻子非常生气;如果妻子好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而被提供给客人,妻子同样非常生气。然而,这些反应并不具有普遍性。在19世纪,波尼族人的丈夫会被任何敢向妻子要水喝的男人激怒;生活在安马沙利克的因纽特人丈夫发现自己的妻子为陌生人提供帮助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在一个世纪以前,一个托德的印度丈夫对此一点都不会生气,因为托德人允许丈夫和妻子有自己的情人。然而,如果他们当中的一个有私通之事却没有公开声明,双方都会感到很生气。

在大多数文化中,人们都会为侮辱和亵渎社会规则而感到生气。然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什么是侮辱或者什么是正确的规则经常会有不同的理解[3]。

[1]陈永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65。

[2][美]卡罗尔·韦德,卡罗尔·塔佛瑞斯著。心理学的邀请[M]。白学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31。

[3][美]卡罗尔·韦德,卡罗尔·塔佛瑞斯著.心理学的邀请[M]。白学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3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