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宗教哲理文学(第1页)
第六节宗教—哲理文学
宗教—哲理文学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在思想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三篇较著名的作品为《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巴比伦的神正论》和《主人与奴隶的悲观谈话》。
一、《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
这部长篇宗教—哲理文学作品又称《我称赞智慧之神[30]》(LudlulBelNēmeqi)[31],最初可能由四块泥板组成,其中第一块泥板的开头与结尾已遗失,第二块保存完好,第三块保存下大部分。一般认为第四块泥板由许多来自亚述城的残片拼凑而成,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拼凑而成的残片不属于这部作品。[32]这部作品创作于加喜特王朝时期,这从其内容也可以判断出来。其内容讲的是一位贵族叙述他自己如何遭遇各种苦难,所有的神都抛弃他,最后又如何被马尔都克神恢复健康和财富。这部作品的主题围绕着“苦难”展开,它告诉人们无论遭到怎样的不公正对待,受害者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不停地称赞和美化其神,反复地在它面前哭诉和哀求,直到它改变态度为止。这部作品由于其主题涉及的是世界宗教和文学史上著名的既古老又现实的所谓“苦难”问题,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为最早的《约伯记》。诚然,《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在规模、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不能与《圣经》中的《约伯记》相提并论,但正如S。N。克莱默教授所中肯地指出的,“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人类关于人类苦难这一古老而现实问题的最早记录”[33]。
根据前三块泥板判断,《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在结构上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第一,简短的介绍或称前言,可能是劝告人们要尊敬和称赞自己的神,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未能保存下来;
第二,作者被诸神所抛弃;
第三,所有的朋友,上至国王下到奴隶,都起而反对他;
第四,所有的疾病都向他袭来;
第五,在三个梦中,他被许诺将获得解救;
第六,他摆脱了所有疾病,恢复了健康。
在叙述他遭到所有神遗弃时,这位受难者讲道:
我的神遗弃了我,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的女神离开了我,与我保持距离。
我身边慈善的天使离我远去,
我的保护神远走高飞,去追随他人。
我的力量散尽,我面色昏暗;
我失去了地位,我失去了保护。
在遭到所有神遗弃之后,这位可怜的受难者的周围之人也开始与他为敌:
对我的许多社会关系来说,我有如一位遁世者。
……
我的城市对我怒目,把我视为敌人。
……
我的朋友都变成了敌人,
我的伙伴都变成了坏蛋和恶魔。
我的同仁凶恶地告发我,
我的伙伴不停地磨刀霍霍。
我亲密的朋友把我带入绝境;
我的奴隶在集合中公然诅咒我。
我的房屋……乌合之众诽谤我。
熟人看见我时,都避我而行。
我的家庭也视我如外人。
……
没有一个人站在我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