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典型案例分析(第2页)
(3)舆情处置懒惰死板且忽视核心诉求
谣言四起时,有部分理性网民自发在微博中辟谣和释疑,而泸县官方微博只是逐个转发网民的辟谣信息,以此为自己澄清。此种不主动调查并发布辟谣信息的省事方式,也受到网友嘲讽。在通告之后,面对网友的质疑,官方没有针对民众的重点疑问进行详细解释,反而是死板地不断重复初始调查结果,反复照搬结论进行简单回应,说服力不足且引发群情激愤。反观后期泸州官方和四川公安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图文并茂地详细描述事件情况,使舆情有所回缓,再次说明舆情处置方式多样化、灵活性之重要意义。
(二)河南濮阳小学生踩踏事件:意外事故积极发声处置即得舆情回落
在2017年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小学生致死原因多为发生于校内、校外的意外事故,其中发生于校内的意外事故更易引发公众讨论。然而在河南濮阳小学生踩踏事件中,河南濮阳县相关方因发声积极、处置得当,舆情只在事发当日迅速达到峰值,之后便迅速回落,具有探讨价值。
1。事件概述
2017年3月22日8时30分左右,河南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学生上厕所时发生踩踏事故,受伤学生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被全部送往医院救治,共造成22名学生受伤,其中1人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3月22日10时30分,濮阳县官网第一时间发布信息,通报事件以及政府应急情况,并称事故原因正在调查;此后,新京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迅速跟踪报道,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形成舆论热潮。
3月22日17时左右,濮阳县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是课间时间较短,学生集中去厕所,拥堵导致踩踏。
3月23日,濮阳县官网称,开始对厕所及楼梯等设施进行全面施工改造,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校长被免职。
2。舆情概况
如图2-4-10所示,2017年3月22日—3月26日百度指数“濮阳”关键词,事发当日搜索指数最高达8586,之后逐渐回落。
图2-4-102017年3月22日—3月26日关键词“濮阳”百度搜索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期间,百度指数新闻监测“媒体指数”如图2-4-11所示,相关的5篇报道均为介绍事件和处置情况,包括涉事校长被免职及全县公共场所整改等。
图2-4-112017年3月22—3月26日关键词“濮阳”媒体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此次事件中河南当地人群最为关注此次事件,尤其是事发地濮阳和河南省省会郑州。如图2-4-12所示,年龄分布中,30~39岁占比最高,其次为40~49岁,两者占比之和高达八成,再次为20~29岁,占比近两成。可以推断,最关注此次事件的群体可能为家长群体。
图2-4-122017年4月关键词“濮阳”用户年龄、性别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舆论观点
(1)质疑官方通报及媒体报道内容
部分网友对官方通报及各新闻报道所述事故原因存疑,称事件实际上是因校园厕所年久失修倒塌所致,认为学校因不愿承担事故责任遂谎称事故由踩踏引起。如新浪微博网友“@李慕白”评论称:“明明是学校墙倒了,为什么上了网成了踩踏了,难道学校怕担责任??希望省以上部门调查。”
(2)关注学校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
事发学校学生人数和厕所设置数量和分布之间存在的不合理,是媒体和网友的一大关注点。如《新京报》报道,涉事学校的班级人数远远超出《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2016版)》第六条规定数;中国新闻网报道称,该校“平均43人分享一个蹲位”;《新京报》快评文章《班级人数超标,厕所蹲位不够:踩踏事故是偶然中的必然》认为“虽然事发偶然,但这背后折射出的学校设施问题与管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3)建议加强学校安全监管及安全教育
光明网评论《小学生踩踏悲剧:多少安全规范成摆设》认为“最该反思的是安全监管为什么没有日常化,为什么没有变成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职人员的习惯动作。把出事学校的校长停职容易,但反省教育安全领域的麻木和失守,才是杜绝隐患最需要,也最难做的。”《人民日报》评论《濮阳校园踩踏,别止于“看了心痛”》指出“只有时刻控制好校园内外身系师生的每一个变量,才能解好校园安全这道难题。这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切实的检查督导,更需要教学领域所有参与者不只停留在口头的自觉与重视。”
(4)反思教育资源分配相关问题
北京时间在报道《濮阳小学踩踏:1楼孩子踏空2楼孩子排山倒海涌下》中认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事发学校始建于1998年,再大的力度改善教学配套设施,但受空间的限制,也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达标建设标准。”同时援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局官员所述,认为伴随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孩子随父母务工进城,致使城区学校普遍存在超载运行,改善学校配套设施薄弱问题,仅靠教育部门是行不通的,涉及财政、土地等多个部门。《人民日报》评论也指出“教育资源的现实布局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反映出当前不少地方教育实践的尴尬。只有让城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让孩子们既享有教育的权利,也沐浴安全的阳光。”
4。舆情应对点评
(1)官方及时发布信息以有效防止谣言传播
此次事件中,无论是最初占据先机的信息发布(在事发当天通过其官网公布事故信息及伤亡情况),还是后期几天内的动态发声和回应,都避免了在媒体倒逼下的被动状态。同时,有效防止了“死亡9人”“围墙倒塌”等谣言的传播。
(2)积极主动配合媒体报道并提出有价值信息
除占据先机主动发声外,积极、主动配合媒体采访,也是该事件中值得效仿的舆情应对方式。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当地教育局官员虽然未透露姓名,但是仍提出了诸如“城区学校普遍超载运行,改善学校配套设施薄弱问题需要教育、财政、土地等多个部门联合解决”等值得反思的观点。
(3)多种媒体联合使用仍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