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第6页)
6。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7。吕达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卢梭:《爱弥儿——论教育》,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1。柏拉图:《理想国》,段至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1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3。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5。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6。海德格尔:《思的经验》,陈春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7。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18。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五篇讲座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9。马里翁:《还原与给予——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方向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0。莱斯特·恩布里:《现象学入门——反思性分析》,靳希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2。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4。倪梁康:《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第七、第八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005,2006。
25。倪梁康:《胡塞尔与意识现象学》(胡塞尔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特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6。丹·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7。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8。海德格尔:《存在与在》,王作虹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9。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张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0。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2。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3。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4。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孙周兴编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5。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何卫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6。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靳希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7。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欧东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