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发展(第4页)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构建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量将得到较大、均衡的增长,工程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0百万兆字节,其中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百万兆字节,每个省级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达100百万兆字节,每个市级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达30百万兆字节,每个县级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达4百万兆字节。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以及中央文明办组织实施的“绿色电脑进西部活动”相结合,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实现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乡镇、街道、社区基层服务点基本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
国家文物博物馆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建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重大遗址,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国有馆藏一级文物等国家文物博物馆资源基础数据库,建立基础数据管理、使用、共享和服务工作机制,基本实现在数据管理、科学研究、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
资料来源:http:。lgxgc。
(五)建设技术服务与管理保障体系
全面加强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在内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及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和人才队伍等保障体系建设。
1。技术服务体系
建设信息化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技术手段和绩效评估标准,形成全社会协调联动机制;发展完善公共文化信息网络,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网,将各类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图片、音视频等,分发推送到基层,实现全国用户对资源的统一搜索和主动获取;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调动各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拓展资源征集渠道,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能力;采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公共文化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稳定运行和有效监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性。
2。管理保障体系
建立管理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纳入各级政府的文化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优势,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文化馆(站、室)、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注重与教育、科研等系统的合作共建,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分级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支既具备较高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队伍。重点建设一批爱岗敬业、善于管理服务设施和组织基层文化服务项目的专业队伍。要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做好人才配置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等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助推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以公众为中心
发达国家和城市始终都把“以公众为中心”作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最为强调的理念,他们把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有效服务的目标作为跨部门业务联动的主要方向。
瑞典政府提出政府信息化要达到的第一目标就是为公民和企业服务,还要求政府网站不仅应该提供信息服务,还要在网上帮助居民办理就业、助学金、缴税、失业和养老保险等事务。德国政府提出“让数据而不是公民跑路”,“帮助弱势群体上网”;新加坡的“电子公民网站”按照居民由生命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所可能遇到的、需要与政府打交道的全部问题来设计,完全以居民为中心设立政府服务网站;韩国提出了“面向公众、清廉”的服务理念;日本则坚持“高效、统一、迅速应变,与国民关系和谐、满足公众需求”的理念。[20]
(二)加大政府投资[21]
2010年,法国政府划拨了将近7。5亿欧元的预算用于加快法国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使该国的文字遗产适应了数字时代的趋势。2011年,法国“未来投资”项目的“数字社会国家基金”特意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了专项基金投入,用于该项技术发展的投入上限是22。5亿欧元。
2011年,加拿大财政预算明确提出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使加拿大成为数字技术和数字内容产业创造、应用和使用的全球领先者。3年内新增8000万加元支持工业研究援助计划(TheIndustrialResearchAssistan),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与高校开展合作项目应用关键信息通信技术;3年内投入6000万加元,大幅增加与数字经济相关的重点学科的招生人数;向加拿大媒体基金(adaMediaFund)每年提供1亿加元的资助,支持多平台、跨领域的数字内容创作。
1。世界图书馆
世界数字图书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32个合作的公共团体共同成立,而由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主导开发。参与这项计划的馆藏与技术合作国家包括巴西、英国、中国、埃及、法国、日本、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及美国等国的图书馆及文化机构。
2005年6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向美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建议设立世界数字图书馆(TheWitalLibrary,WDL)。200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定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五个伙伴机构(即亚历山大图书馆、巴西国家图书馆、埃及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和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进行开发并提供将用于WDL原型的内容。2007年10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及其五个伙伴机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推出未来WDL的样板。2009年4月,WDL面向国际公众推出,内容涵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每一个会员国。
延伸阅读8-5
世界数字图书馆
提供全球读者免费使用珍贵的图书、地图、手抄本、影片与照片等服务。使用者可利用7种语言,包含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俄文与西班牙文使用。世界数字图书馆网址为:http:dl。。
资料来源:世界数字图书馆中文网站http:dl。zh。
2。欧洲虚拟博物馆
2005年3月,法国时任总统希拉克向欧盟所有成员国提议,加速数字化欧洲博物馆建设。2005年4月,由法国国家图书馆牵头,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立陶宛、卢森堡、荷兰、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西班牙和瑞典的国家图书馆在联合共建欧洲虚拟博物馆的声明上签了字,拉开了欧洲虚拟博物馆建设的序幕。2008年11月,由欧盟委员会正式推动,一个收集了古老欧洲大陆上千家图书馆、美术馆、报刊陈列馆和档案馆的藏品的数字博物馆——欧洲虚拟博物馆(EuropeanVitualMuseum)正式诞生。由欧盟文化委员会推动的这个项目收集了古老欧洲大陆上千家图书馆、美术馆、报刊陈列馆和档案馆的藏品。
延伸阅读8-6
欧洲虚拟博物馆
该博物馆资源大部分可以免费下载,这些作品的作者权利已经转为公共所有或网站所有。网站可以使用欧盟官方语言中的24种语言查询。
资料来源:http:。europeana。eu。
3。消除数字鸿沟
世界各国普遍把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作为消除“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的重要支撑项目,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实施,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各国政府为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采取了建设信息亭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等措施。英国政府努力为低收入群上网创造条件,推出电脑出租计划,包括向学生出租电脑等,以消除因高额的费用或缺乏专业训练给人们使用互联网造成的障碍。印度政府提出建立电子集市服务于农村,建设提供互联网访问的信息亭等措施,提高信息通信技术在消除城乡差距中的重要作用。[23]
数字鸿沟
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200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提出了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世界银行将“数字鸿沟”定义为:国与国之间、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根据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划分)在信息网络接入、信息化能力和信息利用三方面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