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拈华严之华花华严宗对方以智心性论的影响(第2页)
[25]王守仁:《象山文集序》,见《王阳明全集》,第245页。
[26]《双江聂先生文集》卷之十四,见《聂豹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第590页。
[27]荒木见悟:《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廖肇亨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182页。
[28]庞朴注释:《东西均·象数》,第204页。
[29]觉浪道盛曰:“宋儒多墨守其法,不知变通,不免又流为执计穿凿矣。至姚江良知之学一出,大扫支离,惜未有几人能述此教养时中之道。”《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22,《书义全提序》,第721页。关于浪盛“集大成”的思想,详见徐圣心:《火、炉、土、均——觉浪道盛与方以智统摄之学》,见邢益海编:《冬炼三时传旧火——港台学人论方以智》,第309~342页。
[30]详见张永堂:《方以智与王夫之》,载《书目季刊》,1972年冬季号,第65~75页。
[31]陈寅恪说:“方钱二人皆明室遗臣托迹方外者,此时俱在金陵,颇疑与郑延平率舟师攻南都之计划不能无关。”(见氏著《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51页。)余英时先生亦同意此观点,并认为“密之之复明活动常居幕后为暗地之策划”。[见氏著《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199页。]
[32]《灵前告哀文》,《浮山文集后编》,载《清史资料》(第六辑),第27页。
[33]施闰章:《无可大师六十序》,见《施愚山集》卷九,合肥,黄山书社,1992,第166页。
[34]钱穆:《余君英时方密之晚节考序》,见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
[35]《寄朱震青相公书》,《岭外稿》(中),见《浮山文集前编》卷八。
[36]谢仁真:《方以智由儒入佛之检视》,第161~162页。
[37]这三个原因是:“有由于清兵之所迫而不得已者,有思想建构之所可容者,亦有其学术生命与价值抉择之所向者。”(见谢仁真:《方以智由儒入佛之检视》,第160页。)
[38][德]H。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72~73页。
[39]方学渐:《心学宗》,见《明经方本庵先生学渐》,《泰州学案四》,《明儒学案》卷三十五,第840页。
[40]《易余·一有无》。
[41]《论虚谈大道,不讲实务之病》,见《曼寓草》中,《浮山文集前编》卷五。
[42]《易余·太极不落有无》。
[43]《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33页。
[44]《横渠易说》,《张载集》,第233页。
[45]同上书,第233~234页。
[46]庞朴注释:《东西均·全偏》,第150~151页。
[47]《易余·三冒五衍》。
[48]《药地炮庄》卷之四,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257),第306页。又见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卷四,第274~275页。
[49]庞朴注释:《东西均·道艺》,第174页。
[50]庞朴注释:《东西均·玆燚黈》,第290页。
[51]庞朴注释:《东西均·道艺》,第177页。
[52]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6,见《大正藏》第10册,第192页。
[53]庞朴注释:《东西均·容遁》,第242页。
[54]庞朴注释:《东西均·张驰》,第199页。
[55]方以智说:“孔子独于亢龙称两圣人,而子思举遁世以赞圣者之能,正唤醒人于体处见用,而后知全用是体也。”[见《一贯问答·问一贯》,载《儒林》(第一辑),第268页。]
[56]庞朴注释:《东西均·所以》,第222页。
[57]《一贯问答·问克己》,载《儒林》(第一辑),第265页。
[58]同上书,第280页。
[59]《一贯问答·问仁智》,载《儒林》(第一辑),第275页。
[60]钱澄之说:“今道人既出世矣,然犹不肯废书,独其所著好作禅语。”(《通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