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天道的内涵(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66]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71页。

[67]如果联系“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一语来看,则“万理会通,有所以然者存”就是“质测即藏通几”成立的前提条件。但这个条件并非根源性的,因为还可以进一步追索如何“会通”。

[68]如朱子曰:“若太极,只当说理,自是移易不得。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则谓之‘善’,至于成之者方谓之‘性’。此谓天所赋于人物,人物所受于天者也。”(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第2372页。)

[69]庞朴注释:《东西均·反因》,第94页。

[70]《易余·一有无》。

[71]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47页。

[72]同上书,第36页。

[73]同上书,第45页。

[74]庞朴注释:《东西均·所以》,第220页。

[75]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49页。

[76]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47页。

[77]庞朴注释:《东西均·尽心》,第65页。

[78]庞朴注释:《东西均·玆燚黈》,第289页。

[79]《一贯问答·问一贯》,载《儒林》(第一辑),第267页。

[80]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23页。

[81]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48~49页。

[82]庞朴注释:《东西均·象数》,第207页。

[83]《易余·三冒五衍》。

[84]庞朴注释:《东西均·所以》,第222页。

[85]陶清:《试论方以智哲学的最高范畴》,载《江淮论坛》1987年第5期,第97页。

[86]《一贯问答·问克己》,载《儒林》(第一辑),第279页。

[87]《易余·一有无》。

[88]《易余·中告》。

[89]方以智说:“因二为真一,执一为遁一,贞一则二神,离二则一死。”(见《易余·中正寂场劝》。)

[90]《通雅》卷首三,总第50页。

[91]《易余·反对六象十错综》。

[92]《易余·绝待并待贯待》。

[93]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39页。

[94]方以智说:“若是执定四不碍,则又为一贯所碍,是为死一贯,非活一贯也。”[见《一贯问答·问一贯》,载《儒林》(第一辑),第265页。]

[95]《易余·中告》。

[96]冯友兰:《贞元六书》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129页。

[97]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总论中》,第56页。

[9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357页。

[99]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见《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160页。该卷下注有“伊川先生语一”的字样。

[100]《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见《二程集》,第214页。该卷下注有“伊川先生语四”的字样。

[101]《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二,见《二程集》,第135页。卷十一至卷十四皆注有“明道先生语”的字样。

[102]《易余·太极不落有无》。

[103]《一贯问答·孔子三无》,载《儒林》(第二辑),第289页。

[104]《一贯问答·问一贯》,载《儒林》(第一辑),第266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