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研究(第2页)
[16]杨向奎、冒怀辛:《关于方以智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讨论》,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第39页。
[17]张岱年、陈来:《关于方以智的本体论与方法论》,载《江淮论坛》1984年第2期,第80页。
[18]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21页。
[19]蒋国保:《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151~154页。
[20]杨向奎、冒怀辛:《关于方以智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讨论》,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第39页。
[21]同上。
[22]杨向奎、冒怀辛:《关于方以智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讨论》,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第41页。
[23]马数鸣:《从程朱到老佛——论方以智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特征》,载《江淮论坛》1985年第1期,第75页。
[24]同上书,第75~76页
[25]同上书,第77页。
[26]高中庆:《〈东西均〉始探——与马数鸣同志商榷》,载《江淮论坛》1983年第1期,第95~101页。
[27]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1180页。
[28]同上书,第1184~1185页。
[29]同上书,第1181~1184页。
[30]冒怀辛等:《方以智》,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宋元明清部分》,第737~746页。
[31]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213~218页。
[32]罗炽:《方以智评传》,第139~147页。
[33]马数鸣:《从程朱到老佛——论方以智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特征》,第77~78页。
[34]蒋国保:《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第229~258页。
[35]张永堂:《方以智》,载《中国历代思想家》第37册,第61~78页。
[36]林聪舜:《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变迁与发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第248~249页。
[37]侯外庐:《东西均·序言》,上海,中华书局,1962,第1页。
[38]王煜:《读方以智〈东西均〉》,载《明清思想家论集》,台北,聊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第211页。
[39]侯外庐:《东西均·序言》,第5页。
[40]李学勤:《方以智“公因反因”说的辩证法思想》,载《安徽日报》1962年6月16日。
[41]马数鸣:《试谈方以智的“公因反因”说——兼与侯外庐、李学勤两同志商榷》,载《江淮学刊》1962年第2期,第54页。
[42]王煜:《读方以智〈东西均〉》,载《明清思想家论集》,第211页。
[43]张岱年、陈来:《关于方以智的本体论与方法论》,载《江淮论坛》1984年第2期,第83页。
[44]庞朴:《一分为三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44页。
[45]冒怀辛等:《方以智》,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宋元明清部分》,第725页。
[46]姜国柱:《读〈东西均〉札记》,载《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3期,第95页。
[47]冒怀辛等:《方以智》,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宋元明清部分》,第726页。
[48]据笔者所及,方以智并无“一分为二”之说。
[49]张岱年、陈来:《关于方以智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第83页。
[50]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第51页。
[51]张永堂:《方以智》,载《中国历代思想家》第37册,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