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定位的策略(第1页)
五、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定位的策略
学校确定了特色定位之后,就要努力推动特色定位的实现。全体教职员工要理解认同学校的特色定位并在自己的实践中行动,努力实现特色。不同学校的特色建设的举措会有差异,但却有一些共性策略供校长们参考。
(一)升华为文化价值引领
本策略是对除了文化特色建设之外的其他特色建设提出的策略要求。学校在特色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提炼学校特色背后的核心价值,升华成为学校所特有的学校文化价值引领。为此,需要校长对学校特色本身进行深入挖掘,能够抓住学校特色本身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并把这种核心价值提高到学校文化价值高度。如某校从学校坚持了多年的特色项目:象棋活动特色中挖掘出学校独有的育人价值观:走好人生每一步!而北京一零一中学在进行“自我教育”特色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自我教育本身强调的价值: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并把其提炼为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担当意识和能力的未来杰出人才。
(二)内化于机制保障
要实现特色定位,需要机制保障,因此需要对学校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微创新,形成有力的特色建设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与制度保障。
许多学校在特色定位好之后都会对原有管理组织架构进行微调,成立专门的特色管理机构以期对特色建设的推动提供组织保障。如北京市宏志中学特色定位“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后,专门成立中医药文化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育、教学、行政副校长分别任副组长,学校各个部门全力支持特色建设项目。学校还成立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小组,定期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校内外的进展情况,制订中医药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检查方案实施情况。
更有一些学校为了全面深入地促进学校特色定位的落实,会从根本上对学校组织架构的价值取向进行变化,重建学校组织机制。
案例5。3北京十一学校组织调整,机制重建,促进高中转型[1]
近年来,北京市十一学校在李希贵校长的带领下实现了高中教育的转型,定位为面向个体的教育,提出了“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标,目标是“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了实现此目标,学校开展了系列保障机制的变革。一是结构调整。首先,组织结构扁平化,从金字塔式的五个层次调整到两个层次,由校长直接联系,把中间部门剔除出去,不再做学校的管理部门。副校级干部直接接任年级主任,让老师和学生的需求直接进入学校层面。而其中的权力结构就是“联邦制”,把权利分配到年级和各个部门。管理结构分布式,就是把所有的事情分配到关键的骨干身上,让他们领导。其次就是强头脑,成立课程研究院,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对某些问题进行长时间研究。现在又建造新的“头脑”,就是“云校”,来研究学校两年以后的课程。二是机制重建。让机制撬动学校的核心价值。班级所有决策都放到学生手上,不再由老师决策,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在十一学校,建立了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学校生态诊断制度,从学生的眼光来判断学校生态,在每一个领域都关注学生的感受,包括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诊断,年级生态诊断,从对班集体的关注转变为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另外就是双向选择的聘任制,把编制分配到年级和各个部门,教师要和年级进行商量,这样就可以使老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使年级找到可以团队合作的老师。
案例分析:“结构决定功能,理念决定结构。一个学校的组织结构既折射出学校教育管理理念,也反映着学校的价值追求。”[2]北京十一学校追求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如何落实这个“面向个体教育”的理念特色定位,学校在组织结构上加以扁平化改造,缩减管理层级,让师生直接进入管理层。在机制重建中扩大学生自主权、选择权,保证了学生是学校教育及管理的主人,对学校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特色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三)体现于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要素,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主体扩大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学校改变了原来对课程的机械接受与被动执行的角色定位,拥有三级课程体制下所享有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权限,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如何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增加学生选择的空间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关键。“体现于课程建设”意味着学校特色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主要是进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改造与设置校本特色课程。
案例5。4北京市宏志中学“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强力推进学校特色建设[3]
北京宏志中学特色定位“中医药文化教育”,通过特色化的“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来推进特色建设。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传统文化延伸拓展课程”构成,构建了一个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课程体系。
图5。2北京市宏志中学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在此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在于学科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生完成高中毕业和高考升学必修课程和必须学习的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在学科教学课堂上,渗透中医药文化思想。
学校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中医特色基础课程和中医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识课程用学校创设的“杏林大讲堂”来组织学生聆听中医名家专题讲座,通过养生、中医药知识、中医药发展等知识的普及,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并在大师的习熏物化中感受中医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体现在传统文化选修的中医特色基础课程,选派知名教师在学校授课,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国学基础,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有计划地实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中医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延展课程,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分析:此案例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如何科学构建与学校特色定位相适应的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北京宏志中学的特色定位是“中医药文化教育”,如何体现在课程建设中是校长需要重点思考的关键。北京宏志中学通过一步步的思考和实践,逐渐梳理出“必修课程+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传统文化延伸拓展课程”构成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及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同时尊重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对学校“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的建设起到了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四)强化于课堂教学
学校特色建设需要从理念落实到全校师生的行为中,其重要的转换策略就是把办学理念落实到课堂,培育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强化于课堂的策略需要学校思考学校特色体现在课堂的哪些方面?一是体现在每门学科的价值上,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尤其要具备本校特色方面的育人价值;二是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以课堂教学领导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尤其要提高具备本校特色教育内涵所需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
强化于课堂,需要学校研制体现学校特色价值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体现学校特色要求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