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第1页)
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尹栾玉郭士国[1]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非货币化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私人支出,提升劳动者素质等手段来增强居民获取收入的能力,从而达到调节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存在的公共服务供给严重非均等化现状使得农村居民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农民的基本权益无法通过公共服务来获得保障,而是必须为此付出更多的私人成本。这使得原本就比较悬殊的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更是雪上加霜。也就是说,如果公共服务的供给长期处于非均等化状态,那么它不仅无法实现对收入分配的正向调节作用,反而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收入分配——一个理论综述
关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对收入分配所造成的影响,学界普遍认为突出表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益发扩大。唐海生[2]认为,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是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缺位,使得公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不仅没有得到满足,反而拉大了各收入阶层的贫富差距。王瑞芬[3]、丁凯和张文礼[4]、王达梅也分别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责任不到位,导致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和公共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体不足和严重不均等,成为拉大城乡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江明融[5]认为我国城市偏向型的非均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给城乡居民的收入带来了负面效应,由于不合理的公共产品成本分担制度,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刘乐山、何炼成[6]则从公共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和生产效率,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也有一些学者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指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余长林[7]在1994-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就我国财政分权和城乡公共品供给差异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均等措施,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吕炜、赵佳佳[8]探讨了公共服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认为公共服务虽然并不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公共服务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以及进入生产函数等方式对减缓收入分配扩大的趋势起到抑制作用,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分享经济增长带来好处的能力,为他们创造参与和分享经济增长的机会。根据迟福林[9]的测算,2004年,我国名义城乡收入之比为3。2∶1,若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实际收入之比为5∶1至6∶1。按照这个分析,公共服务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的影响高达30%~40%。
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一)变量选取
本文主要从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分析影响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了以下主要变量指标: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GAP):本文采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衡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来表示。
②人均GDP(RGDP):库兹涅茨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要经历先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的过程,后人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即这些国家的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通常以人均GDP水平表示)之间存在着倒U形曲线关系。本文采用了人均GDP及其平方项,后者主要是检验经济发展水平对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
③人均转移性收入比(TRP):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少学者检验了其对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性,本文使用的变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转移性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转移性收入的比。
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RUEM):社会保障是社会再分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和失业保险覆盖率中只有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显著(2011年达到95%),因此本文只选取城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指标,计算方法为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数比年末城镇就业人员数。
⑤人均受教育水平(REDU):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均等,这就直接决定了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源禀赋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最终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人均受教育水平用六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数表示,计算方法为(未上过学人数×0+小学人数×6+初中人数×9+高中人数×12+大专及以上人数×16)六岁及以上人口总数。
⑥电话普及率(TEL):按行政区划全部人口计算,平均每百人拥有的话机数。计量单位为:部百人。
(二)数据说明
由于中国的统计数据有限,笔者使用2001-2009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缺西藏)的年度数据,通过面板数据(paa)模型方法,对收入差距走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各省的统计年鉴。
(三)模型设定
笔者定义了两组非线性模型来检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模型1以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各省的人均GDP及其二次项,以及人均转移支付比、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和电话普及率为解释变量。模型2采用了含有人均GDP的二次项的准对数形式进行检验。本研究采用Eviews6。0软件。
模型1。1
模型1。2
其中GAPit表示第i个省份在第t年的城乡收入差距;RGDPit,TRPit,RUEMit,REDUit,TELit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在第t年的人均GDP、人均转移支付比、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及电话普及率,εit为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