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分类Logistic模型的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研究(第2页)
(三)社会融合因素
在人口迁移和移民适应研究中,社会资本理论得到广泛应用。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58]个人构建的社会网络越大,调配资源的能力越强,则社会资本越多。学者们把流迁人口在流入地积累的社会资本作为衡量其社会融合程度和今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研究指出,社会融合程度越高,则劳动力流动人口选择长期居留的可能性越大[59][60][61],转户意愿更强。[62]相反,如果农民工在流入地与当地居民交往少,社会融合程度低,则形成一股返乡的情感性拉力。[63][64]有些研究以“居住时间”为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指出,居住时间与劳动力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65][66][67][68]、转户意愿[69]均为正相关。
本文将社会融合因素操作化为四个指标:居住时间、遇到困难时从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物业公司等组织获得帮助的情况、与周围邻居的交往情况、语言交流不畅问题。设立以下假设。
H7:居住时间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正相关。
H8:遇到困难时能从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物业公司等组织获得帮助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正相关。如果乡城流动老人能够获得这些组织和人员的帮助,表明建立了超越家庭关系的更为高级的社会关系网,社会融入度比较高,他们越不会离开流入地。
H9:和周围邻居交往频繁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正相关。如果与周围邻居交往越多,表明社会融合度越好,他们越不会离开流入地。
H10:存在语言交流不畅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负相关。语言交流不畅将限制老年人构建社会关系网,因而选择离开的可能性更大。
(四)制度因素
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和户籍制度是影响人口流迁决策的重要制度因素。有研究指出,当迁移户口的前提条件为放弃家乡土地时,流动人口的转户意愿迅速下降。[70]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民工回流到农村的重要拉力。[71][72]此外,“户籍制度已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研究及相关政策制定中的焦点问题”[73]。有研究指出,户籍制度以及附属于其中的福利制度降低了农民工的留城意愿。[74][75][76]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随着改革深入,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定居城市的阻碍作用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不是首位的。[77][78]
本文将制度因素操作为“家乡是否有承包地和房屋”、“家乡所在地”两个指标。如果家乡有承包地和房屋,对乡城流动老人来说是一种牵挂,可能成为其返乡的拉力。家乡所在地可以反映流出地与流入地的距离,反映两地在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也能反映出医疗费异地报销、养老金领取的便利程度。一般来说,相比省内、市内流动老人,跨省流动老年人与流入地人群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差异更大,流动距离更远,在医疗费异地报销、养老金领取方面手续更烦琐,所以更可能产生离开的意愿。因此,设如下假设。
H11:家乡没有承包地和房屋的乡城流动老人长久居住的可能性更大。
H12:来自省外农村的乡城流动老人离开的可能性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2013年3-4月,笔者与浙江工业大学部分学生一起在杭州市[79]内展开了调研工作。调研对象为年龄60岁及以上、来自于农村、在杭州市城镇居住生活半年以上的老年人。采取随机抽样,一对一问卷填答办法,最终获取有效问卷2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9%。
(二)模型选择
Logistic回归模型是研究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有效分析工具,它以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因变量,影响事件发生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特别适用于因变量是二分类和多分类资料,本文因变量共分为三类,所以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统计分析。如果因变量有k个类型,通常选择某个类型作为参考类型,其他类型与之对比,得到k-1个Logistic回归函数,对应本文的研究,可以建立以下的Logistic模型:
其中P0为“居留意识”中的“不确定,看情况定”,是参照组;i=1,2,P1为“居留意识”中的“打算长久居住”,P2为“居留意识”中的“离开这里”;Xi为解释变量;bi为第k个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本文中k=1,2,…,9;)b0为常数项;εi表示误差。
(三)模型建立
1。变量描述
本文以乡城流动老人的居留意愿为因变量,选择研究对象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融合因素和制度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考察。因变量的问题是“您是否考虑过在流入地长久居住?”。答案包括:“打算长久居住”、“离开这里”和“不确定”。“打算长久居住”反映居住意愿,“离开这里”反映离开意愿,“不确定”反映不确定意愿。各类变量及说明见表1。
2。构建模型
第一步:单因素分析。用交叉表及卡方检验来分析11个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具体过程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P0。1),而其他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