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社会预期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为了给全社会创造良好的预期,我认为政府可从制定社会管理规划、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着手进行社会预期管理。

第一,制定社会管理规划。社会管理规划对于人们的预期形成很重要。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隐含着政府和专家的预期并大致确定了方向。有了社会管理规划,人们便于进行抉择。由于预期具有自我实现的特征,所以,政府可在预期形成初期采取果断措施去打破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不良预期,以免社会失序。有时,不良预期会抵消政策的实施效应。“既然预期会抵消政府政策实施效应的作用,那么,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一项政策时,就应打提前量,不能等到预期及其抵消效应已开始形成时才推出,也不能等到一项政策的负效应已经产生时才调整。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政府是很被动的。”[4]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先发制人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是现在常讲的预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它体现了预防与治理的结合,事前调节与事后调节的结合。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让人们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政府可制定社会指标的中长期规划,告示未来几年的社会建设目标和持续实施的社会管理政策。特别是引导全社会预期的变化方向,政府最好提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和相对稳定的政策。总之,良好的预期是社会管理的关键,政府应该制定一个保证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规划,由此稳定人们的预期。

第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加深,市场只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的问题非常明显,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在改革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只有加快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消除人们因不了解、不适应市场缺陷而引起的不安定感,使人们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良好的预期。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对许多政策的不了解。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全给人们所带来的住房、医疗、养老、孩子上学、失业救济等的后顾之忧使人们的预期不良,从而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在人们发生意外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为了稳定社会,未来的社会管理还需要继续深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包括医疗、失业、疾病、退休保障等),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作用。随着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无疑会增添人们的信心,使人们形成长期的稳定的预期。政府只有使各项改革措施明朗化,让人们了解这些情况才有助于调整人们的预期。这样才会增添人们的信心,减少顾虑,从而形成良好的改革预期。只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了,人们对改革和发展有信心了,人们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总之,在社会管理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就事先进行预期引导并进行微调,从而引导社会管理按预期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未来的社会管理进行预期,在事前进行调节,而不是在社会出现了问题后才去调整。制定社会管理规划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都可以在事前引导人们的预期形成和改变。

(二)在政策实施中正确地引导预期的变化

由于预期对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政策实施中正确地引导人们的预期变化非常重要。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预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正是如此,在政策实施中,政府需要对人们的预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正是人们往往会对将要实施的政策变化形成预期,于是,政府对此就应予以对人们所可能作出的预期进行预期,从而准确地把握社会管理政策的作用力度,引导人们顺应社会管理政策的预期并弱化其相逆于社会管理政策的预期。

第一,为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而形成有用的预期。通过引导人们的预期可以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在对社会预期进行引导时,政府应使改革方案十分明确,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人们预期形成与改变的改革方案应当尽可能明晰化和具体化。它不仅可以使人们的预期心中有数,调减预期从而提升人们对政府的信心;而且还可以直接改善预期,增加人们的生活信心。在各种政策出台之前,尽量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制定这些政策的初衷和欲达到的目的。政府尽可能在时间和顺序上错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以减少对人们心理的冲击强度。否则,这是不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有序发展的。预期等心理变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心理因素。政府充分认识人们的预期变化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抓住最佳时机对预期进行恰当的引导,为形成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有用的预期创造条件。政府可通过多种办法和措施帮助人们对自己估计、推测和判断作出理性的思考,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预期,从而成为理性的公民。如果政府能够较好地引导人们的各种预期,那么,用较小的政策变化就有望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降低政策调整本身对社会管理的冲击程度,减轻社会震**,引导社会运行平稳过渡到所期望的状态而达到其目标。政府对预期引导好了,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管理目标。如果忽视预期的引导,政府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社会管理目标,而且效率还十分低下或无效。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管理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社会管理成本可能会因为预期的作用和影响而变得越来越大,社会管理效率也可能会越来越低。

第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而形成理性的预期。政策能否反映人们的愿望和利益要求,是人们对政府普遍信赖的基础。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具备公信力。政府有了好的形象,其公信力才会较高,人们才会相信政府是他们的政府。理性预期学派主张政府应当实行长期不变的政策,以便恢复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的观点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而形成理性的预期提供了参考借鉴。为了全社会形成理性的预期,这就需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包括提高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提升政府的影响力、提高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和提高决策的民主化与社会参与度等。对政府的信任是人们能否形成理性的预期的基础。相信政府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解决社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这样会极大地鼓舞人们树立对政府的信心。不明朗的发展前景容易引起人们的困惑和强烈反响。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人们把预期理性地建立在自己对社会形势的判断上,他们在拥有过去经验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形成一种以理性为主的预期来预测未来。政府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政府干预使人们学会了理性预期,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人人预防,人人自保”的局面。一旦人们在此时形成这种预期,如果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将会费九牛二虎之力往往也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要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办法是政府实施一种长期不变的政策。因此,理性预期学派主张政府必须取信于民,使人们不再去预测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将发生何种变化和不采取预防性措施,这样,社会就会一直在正常轨道上运行。

第三,为增强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而形成合理的预期。为增强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而形成合理的预期,政府需要加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影响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引导全社会形成合理的预期,政府很有必要注意重大战略决策对预期的影响,如对五年规划的编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预测与分析等。社会管理部门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披露和公布有关信息,对社会形势进行客观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建议吸收有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专家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为了人们形成合理的预期,政府还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相对稳定。也就是说,为形成合理的预期,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以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例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留有余地,政府以便操作时比较容易进行调整。否则,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这很容易出现预期惯性。在预期惯性的作用和影响下,政府往往很难再达到其社会管理的目的。所以,长期稳定的政策规则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也只有这样,这才为增强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而形成合理的预期。

第四,创造必要的条件而形成主导性的预期。主导性的预期是指一个社会中不仅被主流社会认同,而且得到政府支持、倡导的预期。一个社会的主导性预期则影响着社会秩序,为公众行为变化提供着预期的支撑。政府和专家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对未来社会形势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对政府所实施的社会管理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说明预期的形成受一些必要条件的影响。为形成主导性的预期创造必要条件主要包括通过培植主导性的预期,通过舆论引导主导性的预期形成和变化,纠正和防止预期的偏差等。培植社会主导性的预期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管理的主导性预期。良好的社会秩序表明了良好的主导性预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不良的预期会广而传播,变成主导性的预期,对社会管理不利。正是如此,政府应当遵照预期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培植主导性的预期并通过舆论引导预期的形成来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正确的信息是主导性的健康预期形成的基础。如果人们普遍对社会有一些不良预感,那么,他们会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或者事前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一旦预期被证实,他们就会应对自如,不会感到不安。这是因为人们形成了对政府行为的完全准确的理性预期,便会事先自动地调整自身的行为,采取应付政府政策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的利益,并尽力利用政府的政策预期去为获取最大的自身利益服务。这就是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面的对策,就是人们充分发挥政策预期的作用使得政府的政策实施效果大减。政府可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和网络等传媒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为人们对社会管理政策作出正确的反应提供客观依据,为主导性的预期形成和变化创造有利条件。同样,纠正和防止预期的偏差也是有利于形成主导性预期的。预期偏差有时是由于不正确的信息的广泛扩散而造成的,对社会管理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政府可通过控制可能引起人心不稳信息的流量以避免信息无序扩散而引起人们的过激反应。这就是充分发挥政府预期对主导性预期形成的作用。

第五,研究预期影响社会稳定的规律而形成良好的预期。进行预期对社会稳定影响的理论研究对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预期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从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加强预期和其他心理变量与社会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新的社会管理思路。建立包括预期在内的社会预测模型、把预期作为一个重要变量纳入主要的社会预测模型中去,建立一个能真实反映社会实际情况的社会预测体系和决策支持系统,是社会预期管理在社会管理创新应用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对预期行为和预期作用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就成为一种客观的需要。研究预期影响社会稳定的规律可为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预期提供指导。

(三)在政策实施后确保人们的正确预期

社会的稳定与否与人们的预期是否具有长期性密切相关。人们的预期长期稳定,社会也相对稳定。在社会的不稳定时期,人们的预期也容易发生巨变,并且政府也难以驾驭。由于预期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所以,在政策实施后确保人们的正确预期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注重在社会管理前和社会管理中的预期引导而忽视在政策实施后确保人们的正确预期是不足的。只有保证人们预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一,加强宣传,稳定全社会的预期。预期左右着社会心态的发展趋势,为经济景气和投资者信心、消费者态度变化提供社会心理支持。中国的改革从总体上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专家调查论证,中央政府批准试点再全面铺开。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十分注重改革预期宣传的作用。按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说法,这种改革属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有效性受诸如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和集团利益冲突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它的运行成本要比透致性变迁高得多。为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增加人们对改革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为此,除需加强与人们的沟通外,政府还需专家对各项改革方案和理论进行更深入的论证,为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预期打下基础。专家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形势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对社会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政府可以请权威专家特别是权威社会管理专家经常在广播、电视里向人们介绍当前的社会形势,告知人们政府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社会管理政策,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预期,提高预期的准确性并在政策实施后稳定全社会的预期。另外,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也有利于稳定预期的形成。

第二,及时总结经验,为政府未来的社会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人们依据其预期所进行的行为调整是以其利益得失为前提的,因而尽管任何社会管理政策的实施对不同人们所引起的利益得失程度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但只要是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利益取向进行社会管理,就会获得公众最大限度的支持和理解,也就会有更多的人依据预期并基于其自身利益的维持与提高,而进行顺应社会管理政策的行为调整。为了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在政策实施后,政府可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深入地总结政府引导预期的经验,总结引导预期失误的教训。例如,西方国家通过微调来引导全社会预期变化的做法就值得借鉴。总之,在有预期作用的社会管理中,政府不仅要考虑社会现状,而且还要考虑社会的变动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社会。

【参考文献】

[1]江世银。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中国行政管理,2008(9)。

[2]江世银。中国资本市场预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江世银。从理性预期到孔明预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江世银。预期作用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江世银。预期理论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江世银。加强宏观经济中的预期引导。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06-14。

[7]李拉亚。预期管理理论模式述评。经济学动态,2011(7)。

[8]YasutomoMurasawa。MeasuringIions:UsingInterval-CodedData,Sics。OsakaPrefeiversity,2010。

[1]江世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管部副主任、教授。

[2]魏礼群:《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3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魏礼群:《魏礼群自选集》,236页,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4]江世银:《从理性预期到孔明预期》,152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