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城市社区改制的贵阳模式(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城市社区改制的“贵阳模式”

陈鹏[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贵阳市探索实行了以城市社区改制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贵阳市城市社区改革的主要做法包括:①撤销街道办事处,精简管理层级;②构建“一委一会一中心”治理架构;③“居政分离”居委会回归自治本位;④全面推行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模式。贵阳市城市社区改革对于全国其他城市社区的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主要体现在:①“一核多元”是社区治理基本方向;②居委会回归自治本位是必然趋势;③社区服务必须回应居民多样需求;④社区稳定重在源头治理群防群治。

一、背景与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体制的基础组成部分[2],社区体制改革是破解社会管理规律和奥妙的基础阵地。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蓬勃开展和日益深入,社区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各种矛盾的聚焦点。这就意味着中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都需要在城乡社区这个平台落地生根。2010年2月,贵阳市在小河区、金阳新区开展了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城市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经过近一年的探索,2011年2月,贵阳市委决定将试点工作推向全市。目前,全市已撤销全部49个街道办事处,组建90个新型社区。2013年1月18~22日,笔者所在的“社会管理创新课题组”一行5人对贵阳市城市社区改制进行了专题调研。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贵阳市城市社区改革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为全国其他城市社区改革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撤销街道办事处,精简管理层级

贵阳市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实行“区直管社区”,减少了中间管理层级,实现了基层管理体制扁平化。

1。科学合理设置社区

一般来讲,我们现在所谓的“社区”,针对城市而言,主要是指居委会辖区[3]。贵阳在社区改制过程中依据地域面积和服务半径,同时兼顾人口数量、居民认同感、治安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因素,重新划定了新型社区管理服务范围。一般每个社区规模控制在地域面积2~3平方公里、1500~3000户之间、人口数量2万~4万人。大体来讲,经过改制后的新型社区的范围定位在街道与居委会辖区之间。

2。实行“一社多居”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普遍实行“一社一居”模式。贵阳城市社区改革后,实行“一社多居”,在一个社区管理服务范围内可设置多个居委会(一般3~4个),居委会名称前不再冠以“社区”称谓。经过调整后的社区范围,围绕打造“15分钟服务圈”,社区的划分和设置更加有利于资源整合和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管理服务需求。相对于原来的街道办事处,更贴近居民群众,更专注便利利民;相对于原来的居委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较强的统筹能力。

3。实行“四个纳入”

改革后的新型社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四个纳入”,即把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和服务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推动人、财、物等资源更多地下沉到基层,做实做强社区,在更高层次实现了有机构理事、有人员管事、有经费办事、有场所议事。目前,每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均达到800平方米以上,市、区(市、县)两级财政按照3∶7的原则承担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的人员经费。

(二)构建“一委一会一中心”治理架构

贵阳市在试点改革中探索搭建了“一委一会一中心”的社区治理架构,形成了社区居民提议、社区党委决策、社区服务中心执行、群众评议成效的社区工作民主管理新模式。

1。“一委”——社区党委

社区党委,是城市基层区域性建制党委,是社区的领导核心。通过实行“大党委制”,进而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社区党委书记通过召开社区党员大会差额直接选举产生,并选聘社区内有影响力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或委员;同时,将辖区内居委会党组织、居住小区党组织、楼栋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纳入管理范围,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实施统一领导。

2。“一会”——居民议事会

居民议事会,是社区的议事协商机构。居民议事会成员构成广泛,包括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多方代表。居民议事会实行“三会一评制”,“三会”指群众意见收集会、议题讨论会、议事决策会,“一评”指述职评议。居民议事会在社区党委领导下,代表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负责收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讨论社区建设和管理事项,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社区事务,监督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某种意义上,居民议事会就像社区里的“人民代表大会”,议事员就像社区的“眼睛”和“耳朵”,把居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起来带到议事会,大家共同出主意、想办法,这种方法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民意。

3。“一中心”——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是政府在社区实施服务和管理的工作平台,履行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基本职能。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通过公推直选产生,并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中心工作人员采取“社工+义工”模式,“社工”由中心在编人员和市、区政府职能部门下派人员构成,“义工”即招募的社区志愿者。在便民利民服务大厅,设有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中心设有党群工作部、社会事务部、城市管理部、群众工作部四个部门。先前由街道办事处承担的各类事务性社会管理职能,下放(委托)到社区服务中心,直接面向居民开展服务;行政审批及其他行政执法管理职能归口收回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所需经费由区财政全额预算拨付。每个社区设立100万元的“社区服务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形式使用。

(三)“居政分离”居委会回归自治本位

长期以来,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街道办事处和区级职能部门下派的各种行政性事务和任务,从而呈现出比较严重的“行政化”倾向[4]。贵阳市此次社区改革的重要一点就是,让居委会真正回归成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1。剥离新型社区的经济职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