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实践模式分析以成都市温江区农民集中安置社区三社互动为例(第3页)
一方面,在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专门针对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提供直接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鼓励其以积极正向的心态面对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展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例如社区义卖、志愿服务等,有效地帮助他们建立了与社区的各种联系,积极鼓励他们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例如,通过建立青少年“shining”舞团,我们帮助了十余个社区内的“双失青年”重新回到人生的正确轨道上来。
(三)培养了一批社区领袖
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过程中,我们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发展了多支本土及高校志愿者队伍,并着重培养了一批社区领袖,通过言传身教、跟班学习等方式转化了一批社区干部,这些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组织、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四)初步建立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机制
通过推动街道和乡镇政府出台支持本地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文件,推动开展公益创投,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赢得了生存的制度空间和资源空间,初步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五)探索了农集区社会管理的新途径
推动当地政府以公益创投的形式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让社会组织更多地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有良好群众基础,开展社区服务和活动形式多样且有针对性的特点,探索了农民集中安置区社会管理的新途径。
四、几点体会
(一)需求为本,解决社区实际问题
建立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社区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促进社区发展。因此,无论是培育新的社会组织,还是推动已有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活动,都必须以社区需求为本,必须开展翔实的社区需求调查。
(二)主题引导,保障社会组织发展
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每一个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能力建设活动使其内化。一方面可以提升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组织发展的专业性和品牌化。
(三)专业介入,提升社会组织能力
社区社会组织产生的初期必然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一方面要帮助规范其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重点强化其项目设计、执行和管理的能力。专业性的提升既能高效地承接政府各类项目,又能在面对社区居民时提升其公信力。
(四)制度保障,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社区社会组织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专业性较差,因此很难获得外部资源的长期支持。但同时其贴近社区,可以直面许多社区问题,又是帮助政府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的好帮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制度性的保障,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保障其长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可能性。
(五)建立机制,促进公众广泛参与
“自下而上”是社会组织的特性,因此,在发展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的公众参与度。一是社会组织的建立需要在外界支持下由社区居民自发地完成;二是社会组织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也要广泛倡导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这是社区社会组织永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六)培养骨干,造就社会组织人才
在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骨干的培养,一方面是要培养社区领袖,积极鼓励其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另一方面要培养社区干部,加深其对社会组织的认识,积极倡导社区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五、讨论与反思
(一)社区社会组织的定位、角色与功能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社区社会组织对于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区共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成为地方政府的“助手”,协助提供多种类型的公共服务;还可以成为联系群众的“纽带”,促进社区参与,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减压器”。
其次,社区社会组织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定位。对于互益型的社区社会组织,更多的是要在一定群体范围内组织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对于公益性的社区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倡导互助互爱和志愿精神,构建积极的社区文化;对于枢纽型的社区社会组织,例如本案例中所提及的永宁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更多的是承担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的作用,促进其他类型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的发展虽然强调“独立性”,但是在社区层面,社会组织的发展必须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一是要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例如要帮助其进行备案或注册,要出台相关文件赋予其开展社区服务和各种活动的合法身份地位;二是要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多种形式,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承担监督和评估的角色,保证社区服务的有效性。
(三)社工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中的作用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需要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除了政府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外,还需要有人能帮助其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其专业性发展。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作用。首先,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的理念保证了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性,保证了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产生过程;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对社会组织进行项目设计、社区活动组织等全方位的培训。最后,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承担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社会组织可持续地发展。
[1]边慧敏,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邓湘树,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讲师;鲁航,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