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第2页)
“入黄龙元年佃卒限米七十一斛”(6591)
“黄龙元年文入郡屯田民□吴平斛米一百六斛二斗……”(6227)
“领黄龙二年佃卒限米□斛八斗……”(6913)
“入屯田司马黄升黄龙二年限米卅四斛”(3159)
“黄龙三年税米小斛黄武六年粢租米六十四斛二斗……”(2129)
这些记载佐证了《三国志》“诸将增广农亩”的史实。[18]
孙吴屯田同样分民屯和军屯,由于文献记载有限,我们只能结合已有史料与出土的简牍相互印证,来窥探孙吴屯田的一些情况。孙吴时期屯田制的官吏有郡屯田掾、屯田司马、督军粮都尉或军粮都尉、屯田帅与屯田掾、都尉屯田吏。其中,郡屯田掾应当属于郡级农官——农校尉的掾吏;屯田司马、督军粮都尉或军粮都尉,应是主管军屯系统的机构和官吏。[19]
而关于军屯的收入分配方式,一般认为,全部由所属军队征收,然后由军队统一分给兵士军粮。但据近年来出土的吴简来看,兵士同样有来自军屯的收入,并非全部由所属军队征收的情况。
此外,蜀汉也有屯田。蜀汉屯田规模小,时间短,地区有限,效果不如曹魏和孙吴那么明显。直到蜀汉灭亡,真正起到效果的不过汉中的军屯。
三国时期的屯田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强化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就当时的情况,三国屯田符合民众利益,对恢复当时的经济,解决军粮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曹魏屯田安置了大批流民,缓和了社会矛盾。
(三)江南开发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这样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20]至西汉武帝时,江南地区仍然地广人稀,使用刀耕火种这种落后的方式耕作,虽然没有饥寒之人,但是也没有富裕的家庭。甚至,到东汉时,安徽庐江一带还没有推广牛耕。汉末,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流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加之孙吴政权相对稳定,并采取了一些系列措施,江南经济得以较快发展。
孙吴政权重视农业发展。黄武五年(226),陆逊请诸将增广农亩,孙权不仅欣然允诺,而且亲自授田,并把拉车的八头牛改为四耦,表示劝农。孙皓在位时,时任丞相的陆凯上疏,劝解孙皓不要给战士另外增加徭役,唯使“春惟知农,秋惟收稻”[21]。
兴修水利,进行垦荒。孙吴统治期间,在江南大兴水利,其中卓有成效的有:开凿建业至钱塘的运道,灌溉两岸;吴兴西湖水利;兴修建业城水利,开直渎;修浦里塘等。同时,鉴于江南地广人稀,孙吴政权组织北方流民及被驱赶下山的山越人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开辟田亩。
大力发展手工业、商业。孙吴政权大规模建置手工业作坊,冶铁、烧瓷和造船作为3大官营手工业作坊,主要为满足军需。江南的会稽、丹阳、豫章等郡都产铜铁,且都设置“冶令”。建康的金银制造业同样发达,史载,孙亮在宫中用金银作小船300余艘,孙皓以金银作华燧、步摇、假髻数千。
孙吴制瓷业在此时臻于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瓷器的胎质、釉色、纹饰及烧制技术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青瓷制造更加成熟。
孙吴造船业发达。孙吴的造船业以军用为主,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规模大,至孙吴灭亡时,全国有战船、商船5000余艘。商船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22]。同时,孙权设置典船都尉,对造船业进行专门管理。
便利的水运以及造船业的发达,使得孙吴以水运为主的商业贸易十分活跃。武昌在此时成为三国贸易的中心。建业城内有建业大市、东市、北市。且以交、广二州为中心与林邑、扶南等多个国家都有商业往来。
(四)蜀汉经济
蜀地开发较早。秦取蜀地之后,在蜀地设郡,李冰为郡守时,在蜀地开凿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运输功效的综合水利工程,一经开通,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23]。到两汉时期,蜀地土地肥美,江水滋灌,沃野千里,山林茂密,到刘备在蜀建国时,蜀地仍然是桑梓接连,黍稷油油,粳稻莫莫。诸葛亮辅政之后,意识到蜀地如此富饶与都江堰的开凿有莫大的关系,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征发1200名男丁护守都江堰,保证了蜀地的农业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织锦业最是发达。诸葛亮一方面提倡种桑养蚕,开辟丝源;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锦官管理织锦的生产。故织锦业居全国第一位,以致当时织锦“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道”[24],待蜀亡之时,蜀库仍有锦绮、彩绢各20万匹,可见其生产数量之多,这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曾说,决敌之资,唯仰蜀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