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阿育王的统治(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后来有一位出身高贵的孔雀族的光荣青年,名叫旃陀罗笈多,他怀着满腔仇恨杀死了第九个难陀——丹那难陀。[8]于是婆罗门阇那迦为他行涂油礼,把他立为阎浮提洲的国王。

他统治了24年,他的儿子频头沙罗统治了28年。频头沙罗有101个光荣的儿子;阿育王在勇猛、智慧、威力、神效等方面都比其他人高出一筹。他杀了同父异母所生的99个兄弟后,赢得了整个阎浮提洲的独裁君权。请记住,从世尊涅槃到阿育王进行登基献祭仪式中间相隔218年。

阿育王取得独裁统治4年之后,以国王的身份在华氏城举行献祭。献祭后他的命令立刻远播四方,上达碧空,下及黄泉。

渐渐地,诸神带来了8人担的阿耨达湖水;国王将水分给他的臣民。诸神从喜马拉雅山带来了足以供数千人洁净身躯用的纳加蔓藤,同时又带来了色香味俱佳的樱桃、李子和芒果这些有利于健康的果子。天神带来五彩缤纷的衣服,做头巾用的黄色布料,还有六牙湖的圣水。众龙从龙王国带来了没有一个线缝、颜色像茉莉花一样的织物,还有神圣的荷花、洗眼剂和药膏;鹦鹉天天从六牙湖衔来稻谷,总数可达9万马车。老鼠使这些稻谷脱去外皮,成为粮食,并以此供应皇室。蜜蜂不停地为他采蜜,熊为他挥舞着铁锤制造铁器。迦陵频伽鸟(美声鸟),声音优美悦耳,来为国王演奏欢乐的音乐。作为神圣的国王,阿育王提拔他最年幼的与他同一个母亲的弟弟蒂沙为副王。

阿育王献祭的故事到此结束。

(阿育王的)父亲对6万名精通婆罗门教义的婆罗门很友善,他供养了他们3年。但是当他看到他们在分配食物时缺乏自我控制的情景,便对大臣们说:“我将按照我的选择来供给他们食物。”这位精明的国王吩咐大臣把不同学派的追随者带到他面前,把他们集中起来考试,并给他们吃的,然后让他们回去。

有一次,当他们站在窗前,看见一位安静的苦行者沙弥尼拘律陀沿着大街走去,便对他产生了很友好的感情。这个青年是须摩那王子的儿子,频头沙罗所有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个。

当频头沙罗陷入病魔困扰之时,阿育王离开了父亲任命他统治的优禅尼来到华氏城,并掌握了该城的大权,在他父亲死后,他派人杀了他的长兄,使自己成为这座宏伟城市的独裁者。

须摩那王子的妻子名字也叫须摩那,她怀孕时从东门逃跑,来到旃荼罗村,在那里尼拘律陀树[9]保护神呼唤她的名字,并建造一间小屋送给她。就在那天,她生了一个漂亮的小男孩,她给儿子取名尼拘律陀,以表示对保护神的感谢。当旃荼罗首领看到这位母亲时,便把她当作自己的妻子,对她以礼相待达7年之久。后来,当长老摩诃伐汝那看到那个男孩相貌不凡时,这个阿罗汉询问了他的母亲,并且授予他圣职。就在那间他们为他剃度的房子里,他成了阿罗汉。然后他去看望他的母后,他从南门进入这座宏伟的城市,当他沿着通往村子的路走去时,他经过国王的宫殿。国王不但对他庄重的举止感到满意,而且因为他们从前曾生活在一起,更对他产生出特殊的好感。

从前,有3个兄弟靠卖蜂蜜为生;通常是一人卖蜜,两人采蜜。有一天,一个辟支佛[10]受了伤;另一个辟支佛想为他去寻找蜂蜜,他沿着平时常到城里去化缘的那条路走着。一位到河边打水的少女看见了他。当她得知他想寻找蜂蜜时,用手指着一边说:“先生,那边是蜂蜜店,去那儿吧。”

这位蜂蜜商怀着虔诚的心给那位化缘的辟支佛盛了满满一碗蜂蜜,当他看到蜂蜜从碗边溢出,淌到地上时,他充满信心地祝祷,“但愿由于这个礼物我能获得阎浮提洲的独裁统治,但愿我的命令也能远播四方,上达碧空,下达黄泉。”当蜂蜜商的哥哥们回来时,他对他们说:“我给了一位辟支佛蜂蜜;当然蜂蜜也是你们的,所以希望你们同意我的做法。”长兄勉强地说:“那一定是个旃荼罗[11],因为旃荼罗总是穿黄衣服。”二哥说:“去你的辟支佛吧!”但当他答应让他们分享由此得到的报答时,他们也就同意了。于是那位曾给辟支佛指出蜂蜜店的少女一心想成为正宫娘娘,因此盼望自己长得更加美丽,肢体格外匀称。

阿育王就是提供蜂蜜的人,王后阿沙母帝米塔就是那个少女,尼拘律陀就是说“旃荼罗”的那个人,蒂沙就是说“去你的辟支佛”的那个人。说“旃荼罗”的尼拘律陀(为赎罪)在一个旃荼罗村住下,但由于他渴望解救,在第七年时他得到了解救。

国王对尼拘律陀产生了好感,传唤他以最快的速度来见他;但他却很沉着很平静地去那里。国王对他说:“亲爱的,坐在适当的位置上吧。”因他看到王座附近没有其他比丘,就走近国王宝座。当他向御座走去时,国王心想:“今天这个沙弥在我的王国里将成为君主。”在国王的搀扶下,这个比丘登上了宝座,坐在白色华盖下的御座上。看到他坐在那里,阿育王很高兴,因为自己赐给他应有的地位。当他把为自己准备的食物给了他,使他精力恢复时,他问这个沙弥有关正觉者所讲的教义,于是这个沙弥就向国王讲述了“不放逸品”[12]。

当这位君主得知他已赢得了世尊的教义,就对尼拘律陀说:“亲爱的,我给你八种永恒的供应品。”他回答说:“我将把这些献给我的夫子。”当他再次得到8种供应品时,他把这些给了他的老师;当他第三次得到这些东西时,他把它们送给了僧团。当他以后又得到8种供应品时,他心领神会地答应收下。次日,他与32名比丘一起上路了,他已经受到国王的亲自招待,也已经为这个统治者布了道,他用自己避难和戒律方面的经验使国王的权力得到了巩固。

沙弥尼拘律陀拜访国王的故事就到此结束。[13]

从阿育王的铭文可以看出,在他统治时期,比较重视国内建设,如打井、开渠、种树、保护野生动物、不因祭祀和宴请而杀生、发展人和畜的医药事业等。他的铭文中说:“在天爱见王(即阿育王)版图内的每一块地方……都安排了两种医疗设施,即人用的医疗设施和动物用的医疗设施。凡是缺乏益人益兽的药草的地方已经派人将它们引入并加以栽培。在大路上,我还派人凿了很多井,种了很多树,为的是给人和动物享用。”国王不杀生,其他的人包括国王的猎手和渔夫在内,也都放弃了渔猎:“在这里不准杀生献祭,也不准举行宴乐和集会,因为天爱见王在宴乐集会中看到了种种弊端。”

据大乘佛教的资料记载,阿育王晚年十分不幸。他处于第二个王后帝失罗的控制之下,她弄瞎了他的爱子俱那罗的双眼。

此太子正后生也,仪貌妍雅,慈仁夙著。正后终没,继室憍**,纵其昏愚,私逼太子,太子沥泣引责,退身谢罪。继母见违,弥增忿怒,候王闲隙,从容言曰:“夫呾叉始罗国之要领,非亲子弟,其可寄乎?今者,太子仁孝著闻,亲贤之故,物议斯在。”王惑闻说,雅悦奸谋,即命太子,而诫之曰:“吾承余绪,垂统继业,唯恐失坠,忝负先王。呾叉始罗,国之襟带,吾今命尔作镇彼国。国事殷重,人情诡杂,无妄去就,有亏基绪。凡有召命,验吾齿印。印在吾口,其有谬乎?”于是太子衔命来镇。岁月虽淹,继室弥怒,诈发制书,紫泥封记,候王眠睡,窃齿为印,驰使而往,赐以责书。辅臣跪读,相顾失图。太子问曰:“何所悲乎?”曰:“大王有命,书责太子,抉去两目,逐弃山谷,任其夫妻随时生死。虽有此命,尚未可依。今宜重请,面缚待罪。”太子曰:“父而赐死,其敢辞乎?齿印为封,诚无谬矣。”命旃荼罗抉去其眼。眼既失明,乞貣自济,流离展转,至父都城。其妻告曰:“此是王城。嗟乎,饥寒良苦!昔为王子,今作乞人!愿得闻知,重伸先责。”于是谋计,入王内厩,于夜后分,泣对清风,长啸悲吟,箜篌鼓和。王在高楼闻其雅唱,辞甚怨悲,怪而问曰:“箜篌歌声,似是吾子,今以何故而来此乎?”即问内厩,谁为歌啸?遂将盲人,而来对旨。王见太子,衔悲问曰:“谁害汝身,遭此祸舋?爱子丧明,犹不觉知,凡百黎元,如何究察?天乎,天乎,何德之衰!”太子悲泣,谢而对曰:“诚以不孝,负责于天,某年月日,忽奉慈旨,无由致辞,不敢逃责。”其王心知继室为不轨也,无所究察,便加刑辟……[14]

据说,后来阿育王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夺了权。

阿育王的统治扩大了孔雀帝国的版图,促进了南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为佛教在南亚及其境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二、古代印度大国梦的破灭

辛哈和班纳吉著的《印度通史》说:“政治统一的理想在后期吠陀文献中是一个很熟悉的概念。‘灌顶大礼’授予主祭人以一种称为‘联邦帝国’的高级王位。阿因陀罗·摩诃毗希伽的目的是获得独王,即世界唯一统治者的尊严……可是就我们现在所知,在公元前4世纪摩诃坡德摩·难陀将北印度的大部分以及可能也有德干的某些部分统一在摩竭陀帝国旗帜之下以前,印度是否曾经真正建立过任何大帝国是很难说的。”[15]孔雀帝国经过旃陀罗笈多、频头沙罗和阿育王三代的努力,曾经把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囊括在一个帝国的版图之内将近一个世纪之久。但在孔雀帝国崩溃之后,印度的大一统梦想终于破灭。正如《印度通史》所说:“第一个巨大的印度帝国就这样消失了……随着孔雀帝国结构的瓦解,印度历史上这种政治的和行政的统一局面就消失了。”[16]而佛教典籍中曾经说到过佛陀的大一统思想,以及佛陀的大国国王梦。如《佛本生故事》、《宽心本生》说:“从此,瞻部洲全归菩萨统治,任何仇敌都不敢犯上作乱。菩萨长到7岁,灌顶为王,号称宽心王。他依法治国,死后升入天国。”当时的瞻部洲就是古代印度神话中的印度。那么佛陀是否有过统一印度的思想?是否有过当印度国王的思想?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但佛陀后来死了,佛教后来被挤出了印度。所以,佛教的大一统思想没有实现,即使阿育王的统治也没有将大一统的国家巩固下来。实际上,即使是阿育王统治时期,也没能统一整个印度,即并没能占领半岛的最南端。

[2]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第230页。

[3](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第173页。

[4](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第270页。

[5][澳]A。L。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第64页,并见该书第865页地图。

[6]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第66~67页。

[7]第二次结集后,出现佛教的部派分裂,形成上座和大众两部,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根本分派。——译者注

[8]丹那,难陀王朝的末帝。——译者注

[9]尼拘律陀树,即榕树。——译者注

[10]辟支佛(Paccekabuddha),意译独觉,因不逢佛世而独自悟道,故名。——译者注

[11]旃荼罗,古代印度的贱民。——译者注

[12]经的品名。——译者注

[13]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第109~113页。

[14](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第68~69页。

[15][印度]辛哈、班纳吉:《印度通史》,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1页。

[16][印度]辛哈、班纳吉:《印度通史》,第96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