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佛教的广泛传播(第3页)
维阇耶长老,舍卫城婆罗门种,初入外道。
艾罗克,舍卫城平民。[49]
迈达吉长老,舍卫城婆罗门种。[50]
迦库巴拉长老,舍卫城平民之子。[51]
坎札苏玛纳长老,出身于末罗国王族。[52]
帝须长老,楼卢城的王子,后来还继承了王位。[53]
阿跋耶长老,出身于舍卫城的婆罗门种。[54]
贝拉札尼克长老,舍卫国婆罗门种。[55]
塞杜洽长老,一个地方太守之子,后继承其父的职位,不久又失去其位。[56]
亥陀克长老,婆罗门种。[57]
玛里得汪巴长老,婆罗门种。[58]
苏亥曼得长老,出身偏远地方一个富贵之家。[59]
昙摩萨沃长老,摩竭陀国婆罗门种(其父也入教)。[60]
僧加拉克得长老,舍卫城富家出身。[61]
金得长老,出身摩竭陀国金得镇地方太守之家。[63]
瓦洽高达长老,王舍城婆罗门种。[64]
林犊长老,婆罗门种,家庭富有[65],偈曰:“山有怡人水,复有白石广。猴兽常出没,青苔满山冈。山林惬我意,不愿居城巷。”
赛里萨里耶,青年时曾经是迦毗罗卫的一个将军,因为该国国王出家,所以他也出家成为佛教徒。[67]
维萨卡长老,本是摩竭陀国的一个王子,并曾经继承过王位。后来出家。[68]
达尼耶长老,王舍城一个陶工的儿子,长大后也成为一个陶工。[69]
帕洽耶长老,是罗希(Rohī)城的刹帝利王子,曾继位为王,后出家[72]。
阿巴帕里长老尼,是个妓女[74],等等。
佛教徒的成分复杂,其入教的动机也多种多样,这对佛教的分派乃至分裂不能不产生影响。
佛教徒入教的原因以及佛教接受入教者的原因举例:苏曼格拉长老本是一个农民,一次,波斯匿王向佛教弟子们供斋时,臣民们也去供奉斋品,苏曼格拉也去了。他看到僧人们生活优裕,尊贵无比,于是也入教了。他的一首偈颂反映了这种情况:“我已得解脱,不需三弯腰;弯腰扶犁把,弯腰扬锄头,弯腰使镰刀,如是世间苦,与生相伴随,你苏曼格拉。应了尔处境,精进务禅观。”[75]即他之所以入教,是为了逃离农民的处境。
有人因听佛说法心生敬仰而入教,如乌凯帕卡扎瓦恰长老就是如此。[76]
一个名叫听一法的长老因为听佛说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诸语而顿悟“无常”之理,随佛出家。[77]
萨弥迪古德长老,听佛说法而皈依出家。[78]
迦叶长老,听佛说因缘法而出家。[79]
一个名叫巴达坤扎拉盖萨的女尼,因为婚姻不幸,其夫要杀死她,未能得逞,反而被她所杀。[80]这应当是一个杀人犯,但却被吸收入教。
有的因为不愿娶妻而出家,如阿杜摩长老。[81]
玛纳沃长老因为七岁入学时见到老人和死人,顿生人生无常之理,遂出家。[82]这和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几乎是一样的。他的偈颂说:“我见老人苦,复见病死苦;断除五贪欲,出家的剃度。”
尼德长老因为见佛及弟子不愁吃住,坐享清福,便出家为僧。[83]为僧以后,还曾只是饱餐足睡,与僧友聊天。
一些人仅仅是因为听佛说法就入了教,如苏那迦长老[84]、那盖得长老[85]、提沃萨婆[86]、萨弥达得[87]等人都是听佛说法后就入教了。
还有的人是因为佛陀接受了人家的供养而被佛陀吸收入教的,如悉沃利长老,自其母受孕之日起,家族便享财运;田地里粮食增产,粮仓之谷取之不尽,施舍布施后也不减少。自悉沃利入教以后,僧团供养更加充裕丰盛。因此佛陀称他为“应供第一”[88]。
一个名叫罗陀的长老,年老不得子女赡养,感到世俗的可恶,遂去一个寺院祈求剃度,但寺院长老嫌他年老,不愿给他剃度。[89]
一个名叫乔达摩的长老,在16岁时,因为耐不住色欲而用千金给一个女子,梵身遂破。但他在当日即对此女子由喜爱变为厌恶,并听佛说法,出家坐禅,当日即成罗汉。但这也说明尽管有戒律管束,僧人还是可能出轨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