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对十月革命后苏联史的研究(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历史研究》,1988(5)。

[3]《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1)。

[4]徐天新:《评苏俄初期的农民政策》,载《世界历史》,1983(3);叶书宗:《苏维埃政权和俄国中农》,载《苏联历史》,1983(2)。

[5]《列宁论“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农民问题》,载《世界历史》,1983(2)

[6]谢有实:《“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载《世界历史》,1983(2);荣欣:《功绩有限,错误严重》,载《世界历史》,1983(2)。

[7]《复旦学报》,1981(1)。

[8]《也论列宁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载《世界历史》,1982(2)。

[9]《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考察》,载《世界历史》,1988(4)。

[10]施九青:《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山东师大学报》,1985(6);杨见歧:《重新学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载《河南大学学报》,1985(6);薛妮珍:《略论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实践》,载《江西师大学报》1985(2)。

[11]《列宁和苏维埃俄国的租让政策》,《世界历史》,1980(1)。

[12]《1921—1926年苏联在远东的租让政策》,载《学术研究丛刊》,1981(1)。

[13]《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1)。

[14]《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1)。

[15]《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1)。

[16]《世界历史》,1988(1)。

[17]《世界历史》,1981(1)。

[18]《世界史研究动态》,1987(7)。

[19]《苏联历史》,1983(1)。

[20]刘克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载《苏联东欧问题》1986(1);王正泉:《赫鲁晓夫同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的意见分歧》,载《国际共运》,1985(5);杨玉林:《浅析赫鲁晓夫上台的原因》,载《国际共运》,1985(5)。

[21]高敬增:《重评苏共二十大》,载《国际共运》,1986(1);王士俊:《苏共二十大的再探讨》,载《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6(3)。

[22]葛林生:《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原因何在呢?》,载《苏联东欧问题》1983(3);王金存:《赫鲁晓夫改革道路的几点回顾》,载《研究与借鉴》,1986(1);以及前引刘克明文。

[23]郑异凡,《全民国家——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载《苏联东欧问题》,1987(4)。

[24]郑羽:《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概论》,载《苏联东欧问题》,1987(1);李德硕:《略论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思想》,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4);张同俊:《戈尔巴乔夫与赫鲁晓夫对外政策思想比较分析》,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88(6)。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