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魔鬼中产阶级唐乔瓦尼录音版本漫谈(第1页)
天使·魔鬼·中产阶级——《唐·乔瓦尼》录音版本漫谈
我有一位朋友非常喜爱莫扎特的歌剧,而且在学术层面的钻研探究中颇有心得。他倒是不反对我对《唐·乔瓦尼》的特殊偏爱,却从道德层面带有强迫性质地使自己远离《唐·乔瓦尼》,并抬出贝多芬的话来作有力的支撑。结合我这位朋友的心态,我对《唐·乔瓦尼》的准确情感是“爱恨交加”,大帅哥及猎艳高手唐·乔瓦尼自然有女人和男人都欢喜爱慕的风度与气质,但拜伦使他崇高,莫里哀使他粗俗,只有达·蓬特和莫扎特联手把握了他的双重性格,歌剧本身为这个角色性格的充分延伸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不同时代歌手演员们的竞逐摆下了战场。莫扎特时代参与这部歌剧演出的许多优秀的歌手,像巴希、萨伯莉迪、米切丽、本蒂妮、巴里奥尼、彭齐亚尼等都是当时最好剧团中的台柱子。只是这部歌剧在莫扎特的福地布拉格的首演并未获得预期的热烈喝彩,大概是观众还无法一下子从《费加罗的婚礼》的风格中回过神来吧,或者说来自西班牙的登徒子传奇并不能引起斯拉夫人的共鸣也未可知。从贝多芬对莫扎特以唐璜为题材创作歌剧的不以为然来看,当时维也纳的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对“莫扎特的唐璜故事”的流行也多有不利因素。
话虽如此,我想任何时代任何一位喜爱莫扎特的人都无法回避来自歌剧《唐·乔瓦尼》的**。我甚至认为这是莫扎特最天才的歌剧,无论从围绕着创作这部歌剧的一连串故事,还是从剧中角色的性格刻画及命运安排诸方面,莫扎特都挥洒出太多的神来之笔。这也是莫扎特歌剧中少有的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人性探究意义的杰作,如何体现并传达莫扎特的题中之意和音乐戏剧的斑斓色彩,该剧正是考较指挥及歌手戏剧领悟能力及塑造能力的试金石。
然而,在我听过的以数十计的《唐·乔瓦尼》的录音版本里,却一直找不到一个最理想的“唐璜”,几乎在每一个版本里,所有的配角都在争奇斗艳,一个赛一个惹人喜爱,但是没有一个“唐璜”能够将内在心灵和外在风采十分恰当地融在一起,给出一个具备“唐璜”本身独特性格的“万人迷”。对《唐·乔瓦尼》录音版本的比较,其实就是一个寻找“终极唐璜”的过程。然而这个寻找过程因为某些原因只能中止。
不朽的历史录音
现在能够经常被听到而且享有经典地位的最早的录音是1936年弗里茨·布什指挥英国格林德布恩节日乐团在当年音乐节上的演出。这个珍贵资料的最难得之处是声音效果很好,无论是以哪个牌子出版,水准都在令人满意的程度之上,可见该录音的原始数据非常过硬。有好录音做保证,歌手的声音便没有损耗、没有变形,乐队的声音也足可判断弗里茨·布什的指挥艺术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当然,我们没有同时代的横向参照,仅就十几年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演出风格来看,弗里茨·布什与他处于相同的解读脉络,只不过前者在音乐处理上更自然、更洒脱,没有一丝浪漫主义盛行以来的沉重感,在速度上也属于比较激进的风格。
格林德布恩的歌手阵容比较年轻,他们在当时也许并非名噪一时,但正是通过这次演出和录音,无论是演唱唐·乔瓦尼的约翰·布朗利,还是演唱雷波莱洛的萨尔瓦托·巴卡罗尼以及演唱唐娜·安娜的伊娜·索埃茨,都一举奠定他们演唱各自角色的盛名。而一向以演唱普契尼歌剧为主的男高音卡罗曼·冯·帕塔基自从在此饰演唐·奥塔维奥之后,竟成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莫扎特男高音。演唱采琳娜的奥德蕾·米尔德梅是格林德布恩的大地主约翰·克里斯蒂的妻子,后者为妻子建造了格林德布恩剧院并发起夏季音乐节,而米尔德梅本人还是日后爱丁堡音乐节的创始人,这是歌剧演出史上的一段动人佳话。
布朗利的唐·乔瓦尼具有一往无前的气概,行为举止干净利落,有时不免趾高气扬。他的嗓音清秀而不失华丽,优雅有余而邪恶不足。他的表现力丰富的乐感使他的歌声十分悦耳,即便有点儿英语口音也可忽略不计了。饰演雷波莱洛的巴卡罗尼无疑意大利语相当娴熟,他的舞台表演经验也十分丰富,但是他的嗓子好像出了问题,在唱角色代表唱段“群芳谱”时,抑扬顿挫,口齿伶俐,就是越唱越哑,不可思议。索埃茨的唐娜·安娜、海莱茨格鲁伯的唐娜·爱尔维拉都是坚强的女人,她们声音条件好,塑造角色比较直接自然,作为配角毫无问题,谁都可以把自己的咏叹调唱得结实有力,没给整体效果拖一点儿后腿。其实这个版本我最欣赏的是冯·帕塔基演唱的唐·奥塔维奥。他的声音一出来就柔软而富于光泽,那段“你幸福我也幸福”唱得徐缓松弛,却又饱含深情,听得人的心都要融化了。“我最爱的宝贝”更是轻盈纯净,一尘不染,难得的是在高音和长音中都保持声音的绝对宽广,真是要多放松有多放松,要多感伤有多感伤,一个优雅善良并富责任心的年轻贵族呼之欲出。
这个版本毫无疑问是早期录音中不可或缺的,但是它也有令人不习惯之处,即清宣叙调部分用钢琴而非羽管键琴伴奏,听起来总是有游离整体之外的感觉。这是因陋就简?还是理念支持下的刻意?目前不得而知。
从录音文献遗留的完整性及传播性而言,弗里茨·布什的格林德布恩版本之后应当便是富特文格勒的萨尔茨堡版本了。在有录音的三个萨尔茨堡版里,EMI出版了1950年和1954年两版,GALA出版的是1953年的,版权上有点儿可疑,暂不谈它。
富特文格勒战后在萨尔茨堡的莫扎特歌剧演出,总是有十分强大完美的演员阵容,《唐·乔瓦尼》的演出也不例外。1950年版的唐·乔瓦尼是权威的男中音蒂托·戈比,他的声音偏暗,长于内心刻画,缺少“唐璜”性格中阳光倜傥的一面。施瓦茨科普夫和德莫塔那时都更年轻一点儿,声音自然更自如一些,只是录音的信号拾取有点儿失真。其他如格伦德尔、昆茨、西弗丽德、珀尔等人都是同样情形,很是可惜。
1954年的版本是富特文格勒的歌剧绝笔之作,在录音之外还留下一个没有观众的录像,这是《唐·乔瓦尼》演绎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有传说称,富特文格勒只是指挥了序曲,所以才留下他的镜头。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我宁愿相信整部歌剧都是他指挥的。不过通过录像欣赏格吕梅尔、迪拉-卡萨、谢佩、德莫塔、波格尔、埃德尔曼和拜利的表演,已经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事了。
录音与录像的最大出入是施瓦茨科普夫顶替了迪拉-卡萨,这有点儿令人费解。施瓦茨科普夫的唱功显然不如迪拉-卡萨,而后者的舞台形象比起前者也大大逊色,不过在此声明一点,迪拉-卡萨塑造的唐娜·爱尔维拉更有内在爆发力和戏剧感染力,对我来说,看到她的唐娜·爱尔维拉绝对是意外之喜。
富特文格勒与布什最大区别在于他把《唐·乔瓦尼》演绎成了正歌剧,他的序曲被浪漫主义的沉重感浸透了,充分展开的齐奏和弦一下子便将悲剧的气氛传递出来。他将沉吟冥思般的徐缓节奏贯穿全剧,但是在为歌手的演唱作伴奏时,又能将莫扎特音乐中婉转灵动的本质十分传神地表达出来,尽管速度还是稍慢了一些。
刚过而立之年的切萨雷·谢佩有“天生的唐·乔瓦尼”之誉,他在萨尔茨堡的演出有年轻的嗓音及外形优势,不免常见锋芒毕露的夸张。他毫无疑问是近一百年来最迷人的唐·乔瓦尼,但从角色刻画的成熟度与深度而言,一年后他在DECCA与克利普斯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合作大有进步,而1960年与莱因斯多夫的合作也许更接近达·蓬特与莫扎特的本意。
早期的立体声录音
约瑟夫·克利普斯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1955年的录音室录音几乎延续了萨尔茨堡的阵容,在我看来由苏珊·丹柯演唱唐娜·安娜、希尔德·居丹演唱采琳娜使阵容更加鼎盛,这两位女高音都是我十分推崇的。
前曾说过,谢佩的唐·乔瓦尼到此时更加成熟,至少在嗓子运用方面趋于完美,只是声线比萨尔茨堡时期略微阴暗。他的“唐璜”依然高贵洒脱,神采飞扬,具有英雄气概,不过那流于外在的洋洋得意还是不能自觉地克服,这也许就是“谢佩式唐璜”的独有风格,虽然达不到最高标准,但无人不喜欢。
德莫塔的唐·奥塔维奥已经接近他声音的终点,虽然还是无比迷人的莫扎特男高音,但经常故意用力或使用假嗓都使他的演唱听起来不如从前优雅大方。不过在伟大的翁德里希演唱这个角色之前,德莫塔还是最动人、最令人同情的唐·奥塔维奥。
丹柯演唱的唐娜·安娜直到今天都是我心目中最无法忘怀的,从演唱生涯年表看,此时她已经极大减少了舞台表演和录音场次,但是她在并不擅长的角色上竟能有如此精湛完美的表现,真是音乐之福。
费尔南多·科雷纳演唱的雷波莱洛有着多重的性格,既幽默滑稽又阴郁深沉,是一个具有相当量级的雷波莱洛,他在最后一幕与谢佩的二重唱显然更有分量,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完全得益于他故弄玄虚般的渲染,不愧“伟大的配角”称誉。
迪拉-卡萨的唐娜·爱尔维拉声音更加浑厚,有时像女王一样凛然不可侵犯。正像丹柯的唐娜·安娜一样,迪拉-卡萨其实也改变了唐娜·爱尔维拉的本来性格,使其成为与唐·乔瓦尼在戏剧冲突上最势均力敌的角色。
在令人津津乐道的角色之外,克利普斯的乐队层次极为协调自然,它保证了这个录音的整体效果,堪称录音史上第一个演录俱佳的《唐·乔瓦尼》,也是我打分最高的版本。
费伦克·弗里恰伊1958年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的录音声音很好,被DG以“原版大师”重制后,音响更加扎实,乐队层次感不错,但音场稍窄,以至于音乐有时听来颇显紧促。不过对于比较早期的立体声来说,气势和冲击力还是被捕捉得很充分。
不像此前《魔笛》录音的价值主要来自弗里恰伊,这个《唐·乔瓦尼》录音的价值在于正当壮年的菲舍-迪斯考塑造了一个崭新形态的“唐璜”。菲舍-迪斯考在对待清宣叙调时的考究态度使角色儒雅知性的气质充分体现,他的演唱不仅有极为丰富的表情,而且做到尽可能地深刻,虽然这种深刻有时流于狡黠,但可以肯定菲舍-迪斯考在此用尽心思,这也许是他最下功夫塑造的角色。以菲舍-迪斯考的悟性及学问尚且不能准确把握角色特征,可见想寻求一个理想的“莫扎特唐璜”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说来,菲舍-迪斯考的“唐璜”也算是接近理想状态了。可喜的是此时的菲舍-迪斯考的嗓音还没有被日后的大量艺术歌曲及歌剧角色“稀释”,不仅中气十足,浑厚圆润,而且音域也显得很宽,你简直不能想象他能把“香槟之歌”唱得那么洒脱奔放,这确属菲舍-迪斯考演唱生涯中的最佳时期。
瑞士男高音恩斯特·海弗里格尔是朝气蓬勃的莫扎特男高音,他的唐·奥塔维奥缺少柔弱忧郁的气质,充沛丰满的声音给人以信心,他演唱的“我心爱的宝贝”流畅华美,想象力却并不丰富,或者说缺少幻想性。
三位女性角色的安排于我而言正好是一个大错位,演唱唐娜·安娜的赛娜·尤丽娜克应该去唱采琳娜,演唱唐娜·爱尔维拉的玛丽亚·施塔德应该去唱唐娜·安娜,演唱采琳娜的英格丽德·西弗丽德应该去唱唐娜·爱尔维拉,如此就不会出现扬短避长的局面。事实是,施塔德演唱的爱尔维拉声音很紧,有时还很尖,她的花腔达不到水准,更无暇去塑造角色需要的迷人的愤怒。尤丽娜克的安娜缺少光彩,声音显得较硬,几乎没有表情。西弗丽德的采琳娜可能是发挥最好的,但是她的高贵胜于她的活泼可人,显然不适于村姑角色。
黄金年代的版本
我一直以为卡洛·马利亚·朱利尼在EMI的录音被许多权威评论家及媒体奉为该剧首选版本是因为朱利尼制造的乐队整体效果而非堪称豪华的演员阵容。朱利尼的速度虽然中庸,但绝对富于弹性和张力,无论是控制力还是美感,朱利尼都做到了圆融自如,是目前听到的最具平衡感的声音。如果不把所谓的“本真演奏”包含在内,朱利尼给出的就是最理想的莫扎特歌剧音响状态。1959年的录音已经达到空前的效果,直到今天仍有绝对的竞争力。
埃伯哈德·瓦希特的唐·乔瓦尼嗓子明亮圆润,吐字轻盈伶俐,不仅在音乐感染力上好过谢佩,还能感觉到他的表演非常投入,只是气质上略显低微,缺少高贵风度和英雄气概。
施瓦茨科普夫继续她的爱尔维拉,虽然声音魅力大不如前,但技巧运用实在令人叹服,这种表现在外的技巧痕迹也是一种动人,甚至更为耐听。也许她在清宣叙调中活灵活现的表情正代表了真正的莫扎特风格,所以我深信她在这个版本里不可或缺。
成名不久的琼·萨瑟兰此时完全不同于她后来录制的一系列意大利歌剧中的声音和表演风格,此时她的演唱清纯而朴素,加上甜美圆润的声音,比较适合唐娜·安娜性格中的另一面,然而她并没有把角色要求的刚烈气质做到有效表现,也还不算刻画完整。
意大利男高音路易吉·阿尔瓦尚不具太高的知名度,但在此演唱的唐·奥塔维奥却是一个意外惊喜。他的声音漂亮极了,演唱完全没有负担,就算他缺少角色需要的**和性格特征,他的那两段咏叹调都值得一听再听。
弗利克演唱的骑士长和泰迪演唱的雷波莱洛都应有经典地位,前者使这个角色终于有大明星担纲,后者有天生的诙谐个性,与从前最出色的埃德尔曼旗鼓相当。
格拉吉拉·舒蒂演唱采琳娜的可爱程度也不在富特文格勒版波格尔之下,她轻灵婉转的歌声听来如见其人,而她的小鸟依人般的撒娇放嗲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心旌**漾,无怪乎连唐·乔瓦尼都把持不住了。
皮埃罗·卡普奇利在录音时也比较年轻,但是已能将马塞托唱得非常生动,憨厚、淳朴、笨拙、冲动等性格特征都能刻画得自然而分寸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