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知识千千万须从明晰到隐含(第2页)
从这个意义上说,想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虽然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考虑,但就“知识论”层面看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老百姓、工农大众、“贫下中农”虽然没有学历,甚至连大字都不识几个,但你不能就此断定他就“没知识”。他不过是没有“明晰知识”而已,而论到“隐含知识”他不仅有,而且很可能还非常丰富。所以,只在书本上学了点明晰知识,但却没有基本农业生产知识、把麦苗当韭菜的“知识青年”,应该虚心向“农民伯伯”学习,接受他们的“再教育”,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最终锻炼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说到这里,我想起曾在凤凰电视台一次英语节目中看到的一个关于“博士与船夫”的寓言段子,非常有意思,现转述给大家听听。
说某日,一个博士乘摆渡木舟过河。在行程中就与船夫闲聊,问:“唉!老头儿,你懂什么?”船夫摇摇头表示不懂什么。
“你懂文学吗?”
“不懂!”老头儿回答说。
“懂物理学吗?”
“不懂!”
“懂天文学吗?”
“也不懂!”
……
“你什么都不懂,是不是个饭桶呀?”博士说完哈哈大笑。
正大笑间,风起浪涌,小船颠簸得很厉害。博士脸色苍白,吓得哇哇乱叫。船夫从容地安慰他说:
“别害怕,你叫什么?你是博士,什么不懂?船翻了你游过去不就是了?”
“我、我、我不会游泳……”话没说完,船就翻了,博士在水中挣扎着连喊救命,喝了很多水,狼狈不堪。
船夫将他像拖死猪一样拉到岸上,笑着说:“博士,醒醒!你不是博士吗?什么都懂,怎么还要人救你。如果我不捞你,你现在不是‘饭桶’,或许成‘水桶’了吧?”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充分理解明晰知识与隐含知识的区别,特别是相对于明晰知识,隐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博士”什么都懂,其实只限于明晰知识,如果就游泳这样的隐含知识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白痴”。可惜他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博士”什么都懂,瞧不起船夫这样具有丰富隐含知识的人,才落入这样尴尬不堪的境地,还差点丢了性命。
借助野中的理论,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人的“知识”和“学习”状态,其中究竟有多少“真实”、“有效”和“经济”的成分?在现实中,从家庭到学校,从家长到老师,从政府到社会,我们上上下下提倡、鼓励和重视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是明晰知识的灌输、传播,而对于需要在实践过程“干中学”才能获得的关于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在组织或社会群体中与人相处和共事的隐含知识技能训练,则普遍地忽视甚至有意漠视。一个人受了这样的高学历教育,往往变得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动手能力很差,甚至连基本的自主生活技能都缺乏,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工作了。
这样,长此以往,所谓“知识”变成学究式的教条,而“学习”也只不过是形式主义的代名词罢了。最后,大家就会忘记学习的根本目的原本是为了高效地工作、经济地创造和幸福地生活,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以及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往往是为应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为升学和升职而学习,为老师、家长高兴和领导赏识或冠冕堂皇的政绩而学习,这种“上学求知”显然是偏态、变异和盲目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大家知道,中国教育面临危机是多年的事了。如果前些年的危机还是潜在的话,那么,近年来的危机可就是真正到了“崩溃的边缘”。
谁都看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研究生到留学生,我们的教育是“热”得不得了,似乎“一派繁荣景象”,但危机恰恰潜藏在繁荣中。教育领域的热闹场面,恰恰是在传统行政性垄断控制下教育供给不足所扭曲的一种虚假繁荣,恰恰证明潜藏着巨大的制度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农村孩子一定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看看自己能不能玩得起这种应试博弈游戏,审慎走上传统求学路。
近年来,很多农村孩子,家里贫困如洗,父母省吃俭用,不惜血本供他们上学念书,往往盲目地孜孜以求上学、上学、再上学,本指望上学求知由此而“改变命运”,但到头来一看,情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为上学借了一大笔钱,毕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仅在经济上先破产,进而在心理上还容易陷于极端“不平衡”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