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葛蓓莉娅喜剧芭蕾的代表作(第2页)
时光舞:两个未婚男青年和十二位纺织姑娘组成一个大圆圈,象征着时针的转动。
曙光舞(“黎明”):女舞蹈家的独舞——太阳的光辉驱散了黑夜,姑娘对未来寄予无限希望。
斯万尼尔达独舞(二幕二场)
祈祷舞(“黄昏”):一男二女的三人舞——衷心祈祷幸福生活天长地久。
纺织舞:姑娘们模仿纺车动作的集体舞蹈。
婚礼舞:牧师领着新人登场,举行仪式。
战争舞:音乐奏出不祥的音调,钟声敲响,宣告“战争”逼近,士兵们手持武器列队上场表演。
和平舞(二幕二场)
和平舞:“战争”结束,一对新人欢天喜地表演优美的古典双人舞。
加洛普舞(终曲):盛大的庆祝活动结束前,全体一起跳舞——狂欢的气氛达到最**。
二、芭蕾舞台上走来了“木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舞剧在西欧经历了逐步衰退的时期。随着塔里奥尼、格丽西等一大批浪漫主义芭蕾明星的告老隐退,浪漫芭蕾已日渐失去了它那创新时的势头,即便出现了如莱娜尼(Legnani)、热奈(Genee)之类的女舞蹈家中的光辉天才,也无法使芭蕾重新获得浪漫主义时期享有的声誉。同时,由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动乱,人们似乎普遍希望在剧场内寻求轻松愉快的娱乐气氛,希望看到能使他们暂时忘却烦恼的喜剧演出。在这样的环境中,《葛蓓莉娅》应运而生。
《葛蓓莉娅》又名《瓷眼少女》,是巴黎歌剧院的专业剧本作者查·纽特于1866年底至1807年初,根据德国幻想作家霍夫曼的小说《睡魔》改变的芭蕾舞剧。原作者属于中期浪漫主义作家,由于他的作品富有浪漫的情节和幻想的色彩,所以经常引起芭蕾编导们的浓厚兴趣。除了《葛蓓莉娅》外,后来的著名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著名轻歌剧《霍夫曼的故事》(其中有众多的芭蕾场面)也都是从他的小说中得到灵感而创作的。
与纽特合作的舞剧编导圣·列翁,生于1815年,从小跟随父亲习舞。十四岁登台演出,很快就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蹈家。同时,圣·列翁还是一位演奏小提琴的高手,对音乐的熟悉为他日后在舞蹈编导方面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33年以后,圣·列翁到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在意大利米兰,他与当时声名显赫的芭蕾女演员芳妮·切丽托结婚。1847年,夫妇俩在巴黎表演获得极大成功,圣·列翁还因此确保了自己在巴黎歌剧院的编导地位。但不久,因为感情不和,他与夫人离了婚。1859年,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的玛林斯基剧院正式聘请他任首席芭蕾编导,不过他也只有到了冬天才去那里排演,其余时间或者返回巴黎,或者去欧洲其他国家游历。这种经常的旅行生活使他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间歌舞艺术,圣·列翁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的醉心,最终使他能在自己创作的芭蕾舞剧中注入更多的新鲜素材,同时也决定了他所编导的舞剧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样式。正因为编导圣·列翁非常熟悉音乐,为此他就《葛蓓莉娅》的舞剧音乐的结构写出了既详尽又可行的计划提供给作曲家。很快,聪明的德里勃根据编导的要求仅在几个月里就写完了全剧的音乐。
葛白留斯得意地望着已经换上了葛蓓莉娅服装的斯万尼尔达(二幕一场)
1868年7月,创作《葛蓓莉娅》的案头准备已经就绪,舞剧正式开排。女主角预定由德国舞蹈家阿·格朗措娃担任。此时因为圣·列翁还兼职于俄法两地,冬季必须赶回圣彼得堡,所以刚排完舞剧的第二幕后,工作便暂停了。当第二年夏天大家正要恢复排练时,不巧,格朗措娃突然病得很厉害。巴黎歌剧院方面感到为难,因为他们缺乏承担这个角色的适当人选。为了寻找代理主角,圣·列翁只得让德里勃亲自前往意大利,结果扫兴而归。要寻觅一位既能掌握完善的芭蕾技巧又有表演才能的女演员显然是太困难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经人推荐,他们找到了十五岁的意大利姑娘朱·博扎姬。
葛白留斯奋力与『黑影』搏斗(一幕一场)
博扎姬于1853年在米兰出生,自幼体态轻盈、动作敏捷。九岁开始学习芭蕾。移居巴黎之后,师从著名舞蹈教师多米妮克。这位温厚善良的老师对博扎姬父亲患病,一家五口全靠意大利慈善协会救济度日的贫困景象深表同情,就特地把剧院的经理和圣·列翁请来观看小姑娘的表演。博扎姬的灵气打动了这些舞台老手的心。这样,1869年5月3日,博扎姬即开始在圣·列翁的指导下排练《葛蓓莉娅》。据说整个排练花了三个半月的时间。次年一月,圣·列翁从玛林斯基剧院正式引退后,立即赶回巴黎以全部精力投入了对博扎姬的悉心训练。1870年5月25日,《葛蓓莉娅》在巴黎歌剧院首演,立即获得巨大成功。年轻的意大利姑娘博扎姬一夜之间成了明星,她立即被剧院晋升为首席演员。
7月19日,法国向德国正式宣战,战火已经逼近,歇斯底里的战争席卷了巴黎,但博扎姬还要坚持下去,直到8月31日剧院被迫关门为止。两天之后,圣·列翁在剧院附近的咖啡馆内因心脏病发作猝然去世。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9月中旬,德军开进巴黎,博扎姬发现自己似乎置身在兵营之中,她再也无法去剧院后台练功了。11月,博扎姬染上了天花。23日,病魔夺走了她的生命,而这一天恰巧是她17岁生日。
一百多年来,这个面对战火走上芭蕾舞台的“木偶”——《葛蓓莉娅》,在巴黎歌剧院一直以保持原样的风格演出,始终是最受人欢迎的保留剧目之一。
既然人们对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风格已不再感到兴趣,一个杜撰的可爱的木偶故事倒使他们感到新奇,那么芭蕾便从过去追求非人间的美丽的幽灵世界扩大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而舞剧创作家们则找到了一个新题材。从《葛蓓莉娅》开始,舞剧史上陆续产生了著名舞剧《胡桃夹子》以及纯俄罗斯木偶舞剧《彼得鲁什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葛蓓莉娅》是一个“木偶剧先驱”。
加洛普舞、终曲(二幕二场)
市长宣布给村民们礼物——一口新钟(一幕一场)
三、芭蕾音乐从年轻趋向成熟
《葛蓓莉娅》继承了《吉赛尔》等舞剧音乐创作方面的成就,并把芭蕾音乐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葛蓓莉娅》的音乐以旋律优美生动、配器清澈明朗为主要特色,二幕三场,由二十个分曲组成。
《葛蓓莉娅》的作曲者德里勃是《吉赛尔》的作曲亚当的学生,他理所当然地发展了老师的作曲技巧,在剧中更明确地采用主题旋律的做法即是最重要的一条。德里勃为舞剧里的人物如弗朗兹、葛白留斯等人都规定了主调音乐。这些主题曲调清新、形象生动,与人物的造型性格十分相符。它们根据剧情的发展而发展,并以交响性的手法(变节奏、转调或完全重复)贯穿全剧,组成了这部芭蕾音乐的主要部分。
德里勃非凡的旋律天赋在他参与写作第一部舞剧《泉》时就已经显露了出来,而在《葛蓓莉娅》中,这种才华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芭蕾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对德里勃这方面的成就相当推崇,他曾回忆说自己正是在精心研究了《葛蓓莉娅》总谱之后才写出《天鹅湖》这部光辉的作品来的。德里勃创作的富有歌唱性的曲调,可以以《葛蓓莉娅》中那首著名的圆舞曲为例。其旋律中的装饰音型与其前后典型的圆舞曲节奏和流畅动听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俏皮、戏谑之感。它在剧中多次出现,几乎已经成了这部舞剧音乐的代表。
除了写出优美的旋律及丰富的和声之外,运用精巧、细致、高密度的乐队配器,使音乐与包括每个哑剧动作在内的各种场面得到绝妙的配合,也是《葛蓓莉娅》音乐的又一重要特点。必须注意到,《吉赛尔》之前的芭蕾音乐大多沿用宫廷舞曲,音乐在舞剧中的地位大致上不过相当于一架伴舞的节拍器。亚当在《吉赛尔》中有了创新,但真正有所突破的还是从德里勃作曲《葛蓓莉娅》开始。如第二幕第一场中,众少女进入葛白留斯工作室后的喜剧段落;葛白留斯与伪装成葛蓓莉娅的斯万尼尔达反复周旋的那一大段滑稽哑剧——舞蹈场面等都是令人赞叹的“音画同步”配乐。
依照圣·列翁的要求,德里勃还在舞剧中运用了玛祖卡等民间舞蹈音乐,并首次在芭蕾作品里介绍了匈牙利的恰尔达什舞曲,丰富了舞剧的色彩。其中“玛祖卡”是波兰民间舞曲的名称,18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玛祖卡的音乐节奏为中速的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第三拍上较为常见,情绪活泼、热烈。和一般的三拍子舞蹈不一样(重音往往在第一拍),玛祖卡的特点,决定了舞者往往都是一种向前再向前的姿态。如今的波兰国歌就是一首玛祖卡舞曲;而“恰尔达什”是匈牙利的一种民间舞蹈,出现于19世纪中叶,其音乐和舞蹈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称为“拉绍”,四二拍或者四八拍,速度缓慢;后半部分称为“弗里斯”,四二拍,速度迅急而气氛热烈,用以伴奏男女双人舞;终曲中的“加洛普”则是一种快速的德国舞曲,名称来源于马的奔跑,是24拍子,舞蹈动作是以跳跃为主,18世纪初被引入巴黎的上流社会,并迅速在欧洲风行,常用于舞剧中的方阵队形舞蹈。“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及李斯特、肖斯塔科维奇等都写作过加洛普舞曲,而最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奥芬·巴赫的《康康舞曲》了。
曙光舞(二幕二场)
在《葛蓓莉娅》中,第一个被大家记得的往往是全剧最后一个分曲,也就是庆祝婚礼的一组游艺舞。在芭蕾舞剧中,舞蹈一般分为古典舞和性格舞两种。古典舞表现手法精致,艺术概括力强,而性格舞则富于生活气息,也能表现鲜明的民族色彩和人物性格。游艺舞就是由一连串各自独立的性格舞组成的,它与剧情的发展不相关联,目的是以一系列互相对比的、丰富多彩的舞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游艺舞是舞剧第二幕第二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八首舞曲:第一首《时光舞》是一首复三段式的圆舞曲,交替着群舞和独舞,在第一段和第三段里,响彻着嘹亮的钟声;第二首《曙光舞》,是由四个舞蹈女演员跳的。木管乐器、弦乐器和竖琴奏出安静的音乐,渐渐进入**,通向第三首舞曲《祈祷舞》。《祈祷舞》由加弱音器的弦乐器、木管乐器和竖琴奏出庄严和平的曲调,伴随着一男一女的舞蹈。第四首是《纺织舞》,充满动力的音乐宣告工作的时间已经来到;快速旋转的音型,描写纺车的轮子不停地转动。第五首《婚礼舞》描写乡村结婚的风俗情景,爱神丘比特也来参加婚礼,音乐生气蓬勃,具有旋转舞蹈的律动。第六首《战争舞》,是由二男二女跳的大双人舞,在木管乐器主奏的安静的引子之后,出现了中提琴独奏的抒情行板。随后是短小的《和平舞》,奔放活跃的音乐,伴随着欢快的群舞。最后是大型群舞《加洛普舞》,快速的二拍子轮舞,每一乐句的句中和句末都有跳跃的滑步。在19世纪的芭蕾中,圆舞、加洛普、玛祖卡、波洛涅兹和进行曲,都是最常用的传统舞蹈。这样的场面性的性格舞蹈,对于情节而言似乎关系不大,但其作用是要去烘托整个的环境气氛。
从总体来看,德里勃谱写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法兰西风格:细腻、活泼、抒情、典雅、幽默;而从历史角度分析,德里勃创作《葛蓓莉娅》的成功标志着芭蕾音乐已从“年轻时代”逐渐走向成熟。后来,这部舞剧的音乐又被编辑成了管弦乐组曲上演。它们共分七段:1。序曲与玛祖卡舞曲;2。圆舞曲;3。斯拉夫主题与变奏;4。恰尔达什舞曲;5。钟的进行曲;6。时间圆舞曲;7。加洛普舞曲。芭蕾音乐不只用来为舞剧伴奏而又能单独成为音乐会演出曲目,《葛蓓莉娅》组曲可算是舞剧音乐史上较早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