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第6页)
〔62〕〔苏俄〕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王加兴、黄玫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3〕〔苏俄〕孔金、孔金娜:《巴赫金传》,张杰、万海松译,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0。
〔64〕〔苏俄〕洛特曼:《艺术文本的结构》,王坤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65〕〔俄〕米·瓦·戈尔巴涅夫斯基:《世初有道——揭开前苏联尘封50年的往事》,杜桂枝、杨秀杰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66〕〔苏俄〕斯·舍舒科夫:《苏联二十年代文学斗争史实》,冯玉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6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8〕〔意〕贝内代托·克罗齐:《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黄文捷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69〕〔英〕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70〕〔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1〕〔英〕保罗·科布利,莉莎·詹茨:《符号学》,许磊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72〕〔英〕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朱进东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3〕〔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4〕〔英〕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5〕〔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76〕〔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7〕〔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8〕〔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光棣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79〕曹卫东:《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80〕曾军:《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1〕陈绂:《训诂学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2〕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3〕陈学明、马拥军著:《走进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84〕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5〕邓晓芒:《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6〕刁绍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辞典》,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87〕董小英:《超语言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88〕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89〕董晓:《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峙与嬗变——苏联文学发展历程论》,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
〔90〕季明举:《艺术生命与根基——格里高里耶弗“有机批评”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91〕蒋广学、赵宪章主编:《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92〕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1、2、3、4、5、6、7、8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93〕康澄:《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94〕李春林:《复调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作》,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95〕李辉凡:《二十世纪初俄苏文学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96〕凌继尧:《苏联当代美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97〕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