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确认识自己(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正确认识自己

一、基本情况介绍

新学期开学不久,一天夜里,我忽然接到一位本科一年级班主任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她十分焦急地告诉我班里有一个同学没回宿舍,由此我认识了小安。这么晚了,她能去哪儿呢?我边想边赶紧出门找人。此时,元宵节刚过,室外异常寒冷。出去寻找的人陆续返回,教室、操场等能去的地方都找了,但都没有小安的踪迹。她的电话始终打不通,一时间又无法和她的家人取得联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也变得越来越焦急。突然手机响了,班主任传来好消息,小安找到了,已在回校的路上。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我了解到,小安来自北方某省,年幼时经历了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的家庭变故。在小安1岁时爸爸便离家,留下母女二人相依为命。4岁之后,她随母亲、继父以及继父的儿子共同生活。童年时,在家庭和学校中,她常感受到不公平,甚至经常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母亲和继父的文化水平不高,从事简单的体力工作,收入少,生活较拮据。母亲是个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农村妇女,身材瘦小,皮肤黝黑,话不多,总是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继父是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志向,跟生父一样,喜欢与人争辩,喝点酒就闹事儿。小安与继父并不亲近,也互不干涉。

虽然家庭状况不佳,妈妈和继父的争吵也会给她带来无助和恐慌,但小安从小便学会了沉默,很听话,用优异的成绩换取了教师的肯定。因为家庭经济拮据,继父带来的哥哥高中毕业后就终止了学业,找了一份临时的工作。小安升入高中后父母才出资让她住校,她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教师对她关爱有加,母亲也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大大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和克服家庭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勇气。母亲性格温和,十分爱她,继父虽然脾气暴躁但也从来没有打过她,童年虽给她留下很多阴影,但也有不少阳光。她觉得休学这件事跟潜意识里的那些阴影有必然联系,即便不是直接的导火索,也是看不见的根源。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重要内容。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降低极易给靠学习成绩维系自我价值感的学生带来沉重打击,甚至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上大学后,高中阶段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被完全改变,代之以思考和启发式的新颖教学模式,这里没有教师掰开揉碎式的讲解,也没有课后细致的辅导。这时,小安感觉不适应,也听不懂,她开始变得焦虑,开始否定自己,甚至对自己、对学业、对生活、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小安变得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在别人眼里,她是超级学霸,早出晚归,但实际上她是在逃避现实,避免与同学交流,甚至见到老师都感觉害怕。用她的话说,“表面上看我是在自习室看书,其实我面对书本时很焦虑、自责,我怎么就这么笨,什么都做不了,干脆回家算了”。

二、问题分析

(一)家庭原因

家是孩子成长环境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性格的养成虽说有多种因素和条件,但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孩子如果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就会有安全感,就容易信任这个世界,易于形成乐观的性格。相反,如果孩子从小缺少关爱,就容易形成敏感、孤僻、多疑、悲观的性格。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想孩提时代对性格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小安年幼时就经历了父母离异,之后又经历了母亲改嫁。她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加上他们性格又比较偏执,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小安,使小安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遇事喜欢钻牛角尖,不喜欢和他人交流。

(二)社会原因

小安出生在一个高考大省,高考竞争较之其他省份更为激烈。小安一心想要保持成绩优秀,导致其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进入大学以前,小安的母亲一直向小安灌输这样的观点:读好书,考上大学,其他什么也不要管。学校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是把考上大学作为学生成才的标志,成绩好坏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尺,导致学生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好的大学。他们以此为生活重心和支柱,并且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而产生自我认同和希望。

(三)个人原因

进入大学后,教学模式与高中相比有很大的改变,不再是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且大学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质生源,人才济济,小安在这个新群体中就显得不再优秀了,甚至在眼界、学识等很多方面跟别人比起来都相差甚远。原来引以为傲的东西没有了,这使小安产生了很大的落差和挫败感。由于小安在高中阶段除了学习没有更多的兴趣和爱好,也疏于与同学交流,出现这种状况后没办法释放压力,只是单纯地想通过拼命学习赶上大家的进度,但没有看到每个人在智力方面其实是有差距的。另外,在思维惯性的引导下,一旦成绩没有明显提高,困难便被过度放大,情绪也随之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了精神支柱,找不到自我,看不到希望,甚至“三观”崩塌,悲观厌世,变得极度自卑,怀疑自己,全盘否定自己,最后甚至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三、处理策略与过程

和班主任沟通后,我第一次约谈了小安。第一次谈话中,她显得有些拘谨和腼腆,交谈中还常会脸红。由于她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我和她平时接触较少,像多数同学那样,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可能到她毕业我也叫不出她的名字。

“我不想读了,我要退学,这座城市不属于我这样的人,我要回到我的那个小地方去。”谈话中小安多次重复着这句话。整个谈话还算轻松,小安很有礼貌,也没有表现出对立的情绪,提问和回答问题还算得体,但我还是明显地感觉到了她低落的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精神也显得有些恍惚。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告诉我,这个学生的问题比较严重,呈现出的是抑郁症的一些基本特征。但由于时间已经很晚了,经过一番劝导,我决定先把她送回宿舍休息,并约好第二天上午继续谈。

学生的言辞已经体现出了目前的主要困境。学生可能存在心理落差,适应困难,并习惯采用逃避的方式应对问题。

辅导员提前了解了一般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迅速识别异常状态,以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干预。

次日,小安并未如约而至,而是经过多次提醒后才在下午来到办公室。第二次见她,她依旧表现得很有礼貌,只是情绪仍然十分低落,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不好。这次谈话我特意找来了家庭条件和成长经历都与她相似的两位学生现身说法。一位是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的研究生,她边读书边打工,做过家教,也在学院里勤工俭学,独自承担了自己在校期间所有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另一位是经历与小安极为相似的大三学生,她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活泼开朗,却在大一下学期开学时突然出现厌学和不愿与人交往的现象。后来,她的家人带她到精神科就医,被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她的母亲为此放下自己的工作在校陪读了一段时间。最后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恢复了健康。

一般情况下,借助榜样的力量,尤其是与困难学生有相似经历的榜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其应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这两位学生在讲述各自的往事时,小安听得很认真。她们各自的坎坷经历让小安有一些触动,由起初只是听而不答,到后来慢慢有了互动,并表现出一定的热情,情绪也有所好转。交谈结束后,我和小安约定接下来还要做进一步交流。为了不给她压力,我没有约定具体时间,只要求她近期主动到办公室来找我或者找她的班主任聊聊,小安欣然应允。然而,第二次约谈后,小安并未履约主动找我或班主任做进一步的沟通。四天后,我从她的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小安没有去上课,甚至整个上午都不起床,连续四天都没怎么吃东西。我决定第三次主动约谈小安。

心情明显低落,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反应速度变慢,有不上课、不履约等意志活动减退的表现,还有学不进去、食欲减退等诸多症状,都提示着抑郁症的可能性。对患有抑郁症、未进行药物治疗的学生直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也很难有效果。

又是经过反复督促,小安才来到办公室。谈话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小安的情绪比前两次还要低落,注意力也不集中,反复强调不想上学了,要求退学,根本听不进我的劝说。谈话结束后,她在外失联很久,大家又是四处寻找,凌晨才返回宿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已在当晚把小安的近况向家长做了通报,并请家长到校解决问题。家长来校之前,为防止意外发生,我们精心安排了几位同学轮流守候,不动声色地对小安进行暗中保护。第二天,我与班主任来到小安的宿舍,轮流守护的同学下楼告诉我,小安不起床、不洗脸,也不吃东西。因是女生宿舍,出入不太方便,于是我叮嘱学生给小安买点东西吃,没有进入宿舍。当天下午,小安的母亲和其他两位亲属来到学校,这时她才勉强起床,并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的办公室。之后,我和班主任分别与小安家长、小安本人进行了交谈,听取小安及其家长的意见。小安仍然坚持要退学,反复强调着“不想学了,这里不属于我这样的人,我要回到我们那个小地方去”。面对这种状况,学院和家长都认为以小安目前的状态来看的确不适合再在学校读书,最终无奈做出决定——协助小安办理休学手续。

对抑郁学生要有意识地预防自伤、自杀行为的出现,辅导员做出精心安排是有必要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