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学与舞台 儿童戏剧(第4页)
模仿动作是参与者对于某些特定的人物、动物或静物仔细观察及了解后,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或声音口语把这些人物或动物的形态和特色表达出来的活动。模仿动作的教学内容很广,从人物、动物到静物,甚至可以包括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江河湖海。
感官活动就是通过默剧、游戏及其戏剧活动来加强参与者五官及情绪知觉的敏锐度,以增强其想像与表现的能力。感官活动可以围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经验,进行想像性创造和表现,也可以以五官的感觉设计一些游戏,如让一个儿童选择教室中的某样东西并描述出来,让其他儿童猜。此外,情绪的表现也是感官活动中的重要一项。教师可以设计让一个人做出某种情绪,让另外的人模仿,或者口述一些情况,让儿童做出来,如“假装看一场很好笑的电视节目”“突然看到一个很丑的巫婆”等。
基础性的创造性戏剧项目,还包括声音和口语的练习。这类项目可以帮助儿童练习表达且能帮助其控制自己的声音与语调。这样的活动通常包括声音模仿、对白模仿和口述哑剧等。
声音模仿是针对特殊声音或音效的模仿;对白模仿是针对特定口语内容或对话所作的模仿;口述哑剧是教师用旁白口述的方式把戏剧的情境带出来并引导儿童通过默剧动作来呈现剧情的原貌。对于儿童而言,口述默剧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文学经验。
2。故事戏剧
故事戏剧是创造性戏剧教学的主流,其中包括“角色扮演”“哑剧扮演”、“即兴表演”和“故事戏剧”等内容,又以“故事戏剧”教学的使用最为广泛。“故事戏剧”源于美国温妮弗列德·瓦德在1974年及1952年分别出版的儿童戏剧专著——《儿童戏剧创作》及《故事戏剧化》。由于书中的戏剧活动多来自故事或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教案组织也多以故事架构为主,因此称之为“故事戏剧”。自瓦德把“故事戏剧创作”的方法运用于小学课程之后,多年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开发和应用,这种以儿童文学中的故事为主轴而发展出来的戏剧课程,已经成为幼儿园和小学中最主要的戏剧教学法。
创造性戏剧是一种按照程序组织的教学活动。基础性的戏剧项目都非常简短,其程序性的特点并不是十分明显,而“故事戏剧”,则突出地表现出其程序性的特点。
(三)“故事戏剧”的活动程序
“故事戏剧”的活动程序大致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1。故事的导入
故事的导入能引起儿童的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一般的导入活动包括引起动机、热身活动和介绍故事三种。
引起动机,即在活动开始时,利用提问、讨论、音乐和一些道具来引入将要进行的戏剧活动的主题。
热身活动,即教师以简短的游戏,熟悉的短歌或者带动唱的活动,来集中参与者的注意力,培养团体互动的默契。
介绍故事,即教师利用讲故事,朗读诗歌或者儿歌等方式,将主题呈现出来。通常来说,讲出来的故事,比读出来的故事,效果要好得多。
2。故事的发展
在讲完故事后,教师接着可引导儿童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或者角色的特性,可以利用提问的技巧,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做部分口语或者肢体语言的练习。这是影响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经过开放性的讨论和练习之后,儿童就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创作并且能够较好地配合教师和团体的表演。待真正演出后,他们会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扮演哪个部分或者该如何进行。
引发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可以鼓励参与者从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展开开放性的讨论,从而使其对故事的内容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清晰的认识。
选择组织恰当的活动。教师可以依据故事的题材,考虑使用各种不同形态的戏剧活动,如果故事的动作较多,就用“哑剧活动”,如果对话较多,就用口语活动。通常第一次先以动作练习或简单的口语练习为主,到了第二次戏剧活动,则可进入较为深入的讨论,如深入到人物个性或双人对白的部分。
在教师和儿童对故事的片段内容有了充分的讨论与练习后,就可以准备将完整的故事呈现出来。计划是呈现戏剧前相当重要的且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部分。
在正式呈现前,必须先做计划,这是整个故事具体呈现前的讨论部分。计划的内容包括,呈现的“流程”(戏剧的开始、过程及结束的部分)、“角色分配”(依据剧情与儿童的需要来分配角色)、“位置分配”(各个角色的出场和退场的相关位置)等。此外,人员分组的问题也需要讨论。
戏剧呈现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单角口述默剧,即由教师旁白故事,全体学生担任同一种角色,通常单角色的故事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双角互动,即教师扮演一个角色,学生扮演另一个角色,两者之间互动或者教师旁白,把学生分成互动的两组,通常双角色的故事适合用此种方法;多角互动,即教师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与多组学生互动或者教师旁白,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常多角色的故事,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4。故事的回顾
演出呈现后,儿童会乐于分享他们的经验与心得。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协助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创作内容加以回顾与反思。
5。故事的再创造
对于喜欢的事情,儿童通常喜欢反复做,对于戏剧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复以上流程,把重点放在不同的角色或者片段,也可以重复加强第一次演出的部分。只要教师和学生们喜欢,这些过程可以不断地计划与呈现。
虽然戏剧课程不一定非得依照流程来进行,但教师的脑子里却应该有着清晰的概念,知道哪些已经做过,那些必须再讨论,如此,才能够随时回应学生的需要,做弹性的调整或者修改。
循序渐进地将儿童戏剧的活动形式应用于学校教育或者相关工作中,将会更加有利于儿童戏剧的普及和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
[1]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191页、192页,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2]张晓华:《创作性戏剧原理与实作》,37页,台北,成长基金会,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