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职业素养与能力储备(第3页)
善于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知识的标准。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又要勇于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很重要的一点,也是现在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等方式培养沟通能力。
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企业欢迎?不少企业透露,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地说,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那么,沟通能力是否天生?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下面提供几条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供大家参考。
第一,公司实习。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习能使大学生熟悉公司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
第二,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的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要求同学们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受众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这种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其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第三,参加社团活动。这个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同学们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使沟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第四,当志愿者。当志愿者是大学生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在国际西博会、国际艺术节、嘉年华、世博会、F1赛事上作为翻译、会场联络员、临时演员、组委会工作人员出现,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
在培养沟通能力的过程中,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面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团结协作的结果。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一旦被开发,这个团队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更加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
【案例分享】
华硕团队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台湾华硕电脑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许佑嘉先生在谈到华硕公司的发展历程时说,华硕公司从当初一间小作坊起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影响力,就是注重团队合作,弘扬团队精神的结果。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在2005年华硕产品之一的笔记本,W5系列电脑获得具有IT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EF”工业设计金奖,该奖以往都是SONY、APPLE等外国品牌所获得,这是第一次被中国的厂商所获得,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而其设计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是一个非常有向心力、讲究协作的团队。
点评: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社会是讲求团队协作的时代,现代企业要生存发展,拥有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一个组织或部门之中,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合作的成员不是我们能选择得了的,如何加强与他人的合作,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相互信任;二是优势互补;三是共同的价值观;四是目标一标;五是调节个人情感与工作的关系。只有这样,当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才不至于影响到工作。
3。发展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学习上,兴趣直接表现为求知欲。郭沫若说:“兴趣爱好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有丰富的兴趣爱好对于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事物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能给个体带来愉快或益处的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人的意志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该重点培养对学习的间接兴趣,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目标鼓励自己学习。
4。超越自我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注意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但只有优势能力是不够的,大学生必须对已经具备的能力有所拓展,不管其发展程度如何,这是他们今后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
(三)身心素质培养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合称为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大影响,不断提升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科学用脑,养成良好习惯
第一,勤于用脑。大脑用得越勤快,脑功能越发达。讲究最佳用脑时间。研究发现,人的最佳用脑时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就一天而言,有早晨学习效率最高的百灵鸟型,有黑夜学习效率最高的猫头鹰型,也有最佳学习时间不明显的混合型。
第二,劳逸结合。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大脑皮层兴奋区的代谢过程就逐步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也增加,从而使脑的工作能力逐步提高。如果长时间用大脑,消耗的过程逐步超过恢复过程,就会产生疲劳。疲劳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使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
第三,多种活动交替进行。人的脑细胞有专门的分工,各司其职。经常轮换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可以减轻疲劳,提高效率。
第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节奏性是人脑的基本规律之一,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有节奏地交替进行,大脑才能发挥较大效能。要使大脑兴奋与抑制有节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正确认识并悦纳自己
良好的自我意识要求做到自知、自爱,其具体内涵是自尊、自信、自强、自制。这里重点介绍自信和自强。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个人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不管你有多少真才实学,如果没有信心,便不能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别人仍然无法对你有信心。你自己都没有自信,你的老师、领导怎么敢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你的亲人和朋友怎敢信任你?
提升自信的方法:第一,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想象成功,成功的人不断找方法突破,失败的人不断找借口抱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想?——过去并不代表未来;每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皆有利于我;每天进步一点点。第二,总结过去失败的经验,成功其实就是比失败多那么一“点”。
爱迪生发明电灯曾经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他仍埋头于这项发明。一位年轻的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你目前的发明曾失败过一万次,你对此有何感想?”爱迪生回答说:“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拿破仑·希尔在他著名的“黄金法则”中说:“失败只是成功的垫脚石,垫得越高跨越越容易,成功者并没有超常的智能,也不是不曾失败过,而是自信能行、不怕失败的人,甚至可以说,成功者大都是经历失败最多、挫折最重的人。”
为什么同样遭遇了失败,有的人能走向成功,有的人却走向失败呢?答案是:一个人遭到失败的时候,他就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通向成功,另一条路通向失败。自信的人相信自己能行、不怕失败,在挫折中寻找成功的契机,战胜挫折,反败为胜,取得成功;缺乏自信的人,就与成功分道扬镳。
建立自信心的建议:挑前面的座位坐;练习正视别人;把走路速度加快25%;练习当众发言;畅怀大笑;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使用肯定式的表现法;遇到挫折时,常常想“天无绝人之路”。闷闷不乐时,尽量把原因写出来。
一个人能不能自强,这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自强的能力是在每个人身上几乎与生俱来的,问题的关键是:你想不想自强,你要不要自强,你敢不敢自强?
自强的原则: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如果你想得到幸福,想要心满意足、取得成功,就得由你去计划你的生活。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要努力奋斗,过早地放弃努力,只会使问题更麻烦,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要努力坚持下去。不要犹豫退缩,要使出全部的力量,不要顾虑把力量耗光。按你的预感去做,一旦下了决心就要冲上去,既要理智也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要有自己的主意和判断。要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头脑要保持清醒,随时注意发现可能存在于危机与困境之中的机会。不要把精力集中在多么倒霉上,而要寻求有什么可以把握的希望和积极的出路。
自信、自强的人对自己的动机、目的有明确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能做出比较客观的估价。
3。积极的心态,提高克服挫折的能力
心态决定一切。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生命可以价值很高,也可以一无是处,看你怎么去选择。
【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