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与挫折反应(第2页)
与前面两种挫折应对方式相反,逃避(见图5-5)是一种不健康的挫折应对方式。有些同学缺乏足够的自信心,面对挫折情境的时候喜欢用逃避的方式来应对挫折。虽然采取退缩和逃避的方法可以使自己没那么痛苦,但是长此以往,难免会使自己陷入极大的抑郁和焦虑之中,不利于个人成长。所以我们不鼓励这种处理挫折的方式。
(四)攻击
有些人情绪比较外放,在遭受挫折之后,很容易表现出愤怒的情绪,愤怒的情绪作用之下很有可能带来攻击行为。例如有些同学操作实验多次不顺利,便一怒之下把实验仪器给摔了。在心理学上,有个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heory),他们认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攻击行为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的攻击(见图5-6),也就是受挫后将愤怒直接指向造成挫折的人或物,如对伤害自己的人反唇相讥、破口大骂甚至拳打脚踢;另一种是转向攻击(见图5-7),也就是不直接攻击造成挫折的对象,而是把攻击的矛头转向自己或是与挫折无关的其他对象。有一则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转向攻击的现象:一个被老板羞辱的男子回家后大声斥责他的妻子,妻子很委屈便去骂儿子,儿子很不开心,只能用脚去踢狗解气,而狗则把来送信的邮递员咬了一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新的目标与挫折源有相似之处,并且稍稍刺激了攻击能量的释放时,攻击的转移最容易发生[6]。然而最新的研究成果却显示,挫折不一定会引起攻击行为。伯克维茨(Berkowitz)认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这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而这种愤怒起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的人阻碍了我们的目标[7]。
图5-6直接攻击
图5-7转移攻击目标
芝加哥曾经调查过发生在1965~1980年的凶杀案件,发现了一个现象:86%的凶手都是男性,而且在男性的凶杀案件中,有80%的受害者也是男性[8]。这个结果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呢?进化心理学理论对此有着独特的解释:男性之所以更容易成为凶案的凶手,是因为我们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夫多妻制一直是一种微弱而持续不变的特征,这样,在同性竞争中,男性必须使用危险策略才能获得繁殖成功,而我们现在的人类恰恰是这些获得成功的祖先的后代;男性之所以会是凶杀案的受害者,是因为其他攻击者是男性[9]。其实女性也有攻击行为,她们的攻击对象也主要是女性,只不过她们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口头攻击。
攻击行为虽然能够发泄心中的不快,但是这种行为很容易给其他有关或无关的人或物带来影响。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其他伤害,这样一来原本的挫折可能不值一提,但是因此而导致更大的麻烦就得不偿失了。因此,这是一种不良的挫折反应方式。
三、什么会影响挫折反应
(一)家庭养育方式
心理学的很多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对挫折应对方式产生极大影响。父母养育方式是父母的养育观念、养育行为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相对稳定、潜移默化的。父母的养育方式不仅体现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子女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子女的应对方式。有研究表明[10],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助于大学生采用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致力于解决问题,寻求社会支持,着眼于积极因素;而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和偏爱,会导致大学生采用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消极应对方式,如希望性想象或自我封闭。也有研究显示[11],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助于大学生采用成熟的应付方式,如解决问题;而父母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偏爱则会使大学生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如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
(二)人格特点
除了家庭养育方式之外,个体的人格特点也会对我们的挫折反应产生影响。例如,有研究显示[12],在人格里面,神经质的程度和内外向性格对不成熟应付方式有高度的影响,高神经质性格的人,在面临心理困难时,精神上会出现强烈的不安,并由此导致错误的认识,把健康人都有的不安和不适感等身心生理变化,误认为病态或异常。这份研究报告显示,高神经质性格的大学生要比低神经质性格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更为不成熟,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倾向于采用求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国著名的军事心理学家苗丹民教授对军校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13],具有内向性格和情绪稳定人格特征的学生,应付策略的有效人数均少于无效人数;外向性格和情绪稳定人格特征的学生,应付策略有效人数是无效人数的2倍多。可见,个体情绪的稳定性特点和内外向性格特点对我们的挫折反应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1]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87~340。
[2]戴巍。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其自我调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110~111。
[3]曹静梅。对大学生挫折感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3,2:94~96。
[4]莫税英,旷文建。大学生抗挫折现状及干预后效果评价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1):53~57。
[5]张君。西部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8(1):43~47。
[6][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8版)[M]。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83。
[7][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8版)[M]。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84。
[8]Daly&Wilsohome[M]。NewYork:Aldine,1988。
[9][美]巴斯著。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M]。熊哲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6。
[10]沈晓红,黄丽。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67~68。
[11]马伟娜。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16~217。
[12]王海民。师范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47。
[13]苗丹民,游旭群。军校大学生应付策略有效性与身心状态[J]。心理科学,1995,12(2):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