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格概述(第4页)
黏液质:1,7,10,13,18,22,26,30,33,39,43,45,49,55,57
抑郁质:3,5,12,15,20,24,28,32,35,37,41,47,51,53,59
评分标准:将测验相同气质类型的相应题目得分加在一起,即为该气质类型的总得分。如果某种气质得分明显高出其他三种(均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该种气质;如两种气质得分接近(差异低于3分)而又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两种气质的混合型;如果三种气质均高于第四种的得分且相接近,则为三种气质的混合型。
需要强调的是,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个测验来确定个体的气质类型,有一定的局限性。全面准确地测定需要通过长时间和多方面的观察,并联系对受测者整个生活历程的了解和分析,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最稳定的气质类型特征。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view3238896。htm。
四、人格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自我,通过与外界的他人、社会、自然发生关系,而达到对自己的特性、地位、价值以及发挥其潜力可能性的意识(详见第二章)。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的认识及自己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人格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结构的其他成分以及与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并制约着个人的行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从依附性逐渐走向独立,并且更多地从具体转向抽象,评价相对于以前也显得更为深刻,且趋于成熟和稳定。如大学以前可能同学们更多的是在意自己的成绩、排名,而很少关注自己的性格特征、个人特质等,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会开始探索和思考自己的性格以及目前的状况是否与自己内心的需要相符合等。
(2)自我体验能力增强。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开始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学习之外的各项活动,也开始不断地发现和展示自我。大学阶段比较典型的就是“成人感”,同学们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更重要的是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在实践中出谋划策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尊重。
2。情感表达较外露
大学生情感饱满,情绪稳定与波动、外显与内隐并存,情感丰富多彩。同时由于21世纪是一个大学生能彰显个性与自由表达的年代,当代的大部分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这种情感的外露性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表现为对亲密关系的坦然,能大胆地追求自己心仪的异性,对情感挫折的承载力也有所增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不能进行换位思考,成为注重自我的极端。
3。价值观念存在矛盾
很多大学生是从进入大学才开始独自面对新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少了父母老师的约束,多了自己选择的自由,同时也担负自己选择的责任。在当前社会经济体制下,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例如,在生活价值观上,一方面强调要走自己的路、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又屈从于环境,把人际关系和家庭背景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职业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所选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希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择业者又不管是否兴趣符合或专业对口,首先选择政府机关、外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
(二)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过程漫长,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发育逐渐成熟,人格也随之形成。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及可能性,而环境因素则将这种可能性转为现实。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人格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一个德国与荷兰的研究小组对660对同卵双生子和340对异卵双生子以自我报告与亲友报告的方法进行了人格测量。研究显示,无论是自我报告还是亲友报告,同卵双生子的人格比异卵双生子的人格评价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前者的相关为0。52,后者为0。23[3]。这说明在同样的环境下,遗传因素在人格的形成及发展中有基础性的作用。
2。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个人一出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成员。儿童人格特征的最初形成与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出生顺序等都有极大的关系。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与意愿教育孩子,会使孩子长大后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他们希望的人格品质。
现重点对家庭结构及教养方式作一介绍:①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破裂家庭的儿童、双亲外出打工、与祖辈生活的留守儿童都可能因为家庭结构而对人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通过研究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与人格的关系发现,在留守儿童家庭中亲子教育的缺失与不良人格特质高度相关[4]。②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精神质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等,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而理解、情感温暖能促使子女的性格平衡发展,可减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情绪乐观而稳定,易与人打成一片,待人热情,成熟,适应力良好,谨慎实际,但也易出现对生活自满自足,无所追求。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度干涉和保护,就将导致子女对生活境遇持消极态度,不信任他人且无自知力,偏爱易使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受到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容易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和缺乏韧性等不良的人格特点。因此,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5]。
(2)学校环境因素。帕金森曾说过学校是“修正学生人格的工厂”,可见学校对于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是学生入学后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学校氛围、教师个性特征及教育风格,以及同伴关系等都会对成长中的学生造成影响。如果学生在学校里体会的主要是关爱、阳光、勇敢、乐观等积极的品质,他们的人格也将向阳光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学生在学校里体会到的主要是压抑、紧张和挫败,那么他们出现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几率就会更高,不利于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3)社会环境因素。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时代和历史的烙印。例如,相比20年前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个性的彰显与人格价值的发挥;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下成长的青少年,在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上也有一定差异。
专栏
明尼苏达大学关于双生子的研究
斯托尔和伊夫是一对同卵双生子,他们出生在特里尼达,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德国人。刚出生后不久,他们就被分开。母亲把斯托尔带到德国,由信奉天主教和纳粹主义的外婆抚养;伊夫由犹太人父亲抚养,他在青年时期大部分时光是在以色列的一个集体农场度过的。居住在两地的这一家人从未通过信,兄弟俩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20多年未曾见过面的兄弟俩竟然表现出显著的相似性:都穿着蓝色、双排扣、带肩章的衬衫;都留有短鬓,戴金丝边眼镜;都喜欢吃辣的食物,喝甜酒,喜欢把涂了黄油的吐司放在咖啡里;都习惯在便前先冲洗厕所,甚至在乘电梯时都会打喷嚏,如此等等,使人难以置信。这种相似性反映了更基本的制约人格特质的遗传因素的相似性。
资料来源:阿特金森等著。心理学导论[M]。车文博,孙名之等译。台北:晓圆出版社,1994:618~619。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0。
[2]王晓钧。基础心理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267。
[3]Riemann,R。,Aner,A。,&Strelau,J。Geiviroalinfluey:astudyetherusingtheself-aNEO-FFIscale[J]。Joury,1997,65:49~475。
[4]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9。
[5]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