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第3页)
所谓心境就是持续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它对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重大影响,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心态,那么无论他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承受,随遇而安,能寻找事业的乐趣,能发现生活的积极面。
5。树立目标、应对挫折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大学生应该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评价后确立具体的发展目标。目标制定应该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既不能过于短视,也不能自不量力、脱离现实。当然,由于大学生的社会成熟度偏低、世界观不稳定,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但如果有积极、正确的态度,能坦然面对、积极应对,把挫折当成经验的积累和前进的阶梯,挫折就是试金石,挫折就是垫脚石。
(三)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当面临自己难以解决的心理困扰时,可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其他专业心理机构去寻求帮助。
专栏
世界精神卫生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近年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如下:
2005年: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2006年: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007年: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
2008年: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2009年: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10年: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2011年: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健康节取“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此后(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对此,发起人的解释是: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这样的人才能用信任、友爱、宽容、尊重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选择“5·25”是为了让大学生便于记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随后,“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全国的高校得到认同,全国高校都利用这一天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甚至认为这一天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节”。如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周”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全国大学生活动的一个著名的品牌,其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主题:
2005年:我爱我,放飞理想、规划人生
2006年:我爱我,快乐自在我心,健康、自信的心理
2007年:我爱我,用心交往,构建和谐
2008年:和谐心灵,绿色奥运
2009年:认同关爱超越
2010年:和谐心灵、健康成才
2011年:珍爱生命,责任同行
2012年:寻找我·拥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