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第5页)
阮昆良,邓凌。学业成绩高、低分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01):35~38。
沈晓红,黄丽。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2002,11(1):67~68。
史克学,张喜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宋建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实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王传旭,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王海民。师范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47。
王佳利,张加亮。心理挫折之于大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63~64。
王立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王铁梅,于秋波。合理情绪疗法及其应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7,25(2):123~124。
王晓钧,雷晓鸣,连少贤。归因取向理论建构及实证[J]。心理学报,44,(4):511~523。
王晓钧。大学生心理健康——类型、测量与咨询[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王晓钧。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王晓钧。基础心理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王晓钧。大学生心理健康:类型、测量与咨询[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王祖莉,初铭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吴畏。大学生心理健康[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5,1:78~84。
徐萍。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徐学俊。心理健康导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薛德钧,田晓红。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杨磊。新时期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干预体系的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96~99。
姚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余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40。
岳昌君,巩建闽,黄潞。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变化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8,7,25~30。
张伯源。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国成,邸卫军,王占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张君。西部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8(1):43~47。
张文慧,雷晓鸣,王晓钧。职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3,13~17。
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张一弛,张正堂。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浙江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心理百科-学习爱论坛,2012-09-14,钟道平,王绪朗。一项关于我国青年择偶标准性别差异的内容分析[J]。青年探索,2003,5,37~40。
周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周国韬。国外成就动机的概念、测量与培养述评[J]。教育科学。1989,4:48~52
周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