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辅导(第2页)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我们最常见的学习策略之一,它是一种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在学习者的意识控制下,主动地以语言的方式,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先前学过的材料,以帮助记忆的学习方法。常见的复述策略有机械重复、意义复述、及时复习、睡前复习、清晨复习、分散复习、集中复习、试图回忆、过电影等。学习策略与记忆策略是紧密相连的,专栏会为你讲述有效的记忆策略。这些记忆策略将使你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栏
记忆的策略
以下是一些非常实用的学习技巧和学习策略,同学们可以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策略来加强记忆。
结果反馈
有反馈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反馈使你“知道结果”,使你能够知道自己的学习状况,使你能够知道哪些方面需要增强练习。而且,当你知道自己记住了或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时,也能够得到一种强化。
背诵
把一些信息内容背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随时提取这些东西。背诵即出声地把学习过的内容自己说出来。背诵时,你必须做提取信息的练习,因此,当你读一篇文章时,应该不时地合上书,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刚才阅读的内容复述出来。实验结果表明,使用20%的时间读书,并使用80%的时间背诵,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重复
阅读时,进行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越好。重复包括出声的重复和在心理默诵。但是,仅是机械的重复并不一定有效,最好是进行整合式的重复,即寻找意义和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练习。在阅读时,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记忆时,要试着把学习的内容和客观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大学学习中,仅仅会“重复”是不够的。你必须要主动地学会各种重复策略。
选择
如果你能够把一篇文章中的每一个段落都凝结为一两句话或者一两句术语,记忆的效率将会非常高。你可以在文章中标出你选择的要点,也可以运用批注的方法把你概括的要点注到旁边。但是,大多数学生遇到的问题是批注得太多,如果你把每句话都批注了,那就等于没有批注。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相结合
如果你需要把一篇演讲稿背下来,是从头到尾整个背诵下来效果好还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诵下来效果好呢?一般来说,如果材料比较短,组织得比较好,整体学习比部分学习的效果要好,但是如果是篇幅比较大而且组织比较复杂的内容则是分部分来学比较好。
系列位置效应
当你回忆的时候,被遗忘的内容大多数是学习材料中的中间部分内容,当你想记住许多人的人名的时候,最可能忘记的也是名单中间部分的那些名字。在我们的学习材料当中,中间部分是最容易发生遗忘的,我们需要多几次强化中间部分的内容。
记忆线索
对新学习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更有利于记忆。当你学习新的名称、概念或者术语时,最好把它们放在几个句子里面去记忆。此外,还可以在记忆这些新知识时形成一些视觉表现,并把它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记忆编码时,要有目的地记住一些有意义的线索,这些线索将帮助你在需要的时候提取信息。
过度学习
很多研究表明,过度学习对记忆很有好处。过度学习是指你在掌握了学习材料并能够准确无误地回忆之后仍然继续学习。如果你能坚持一些过度学习,则能够对因为考试焦虑进展而导致遗忘的情况产生很大帮助。
间隔学习
间隔学习是指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休息一下,再接着学习。集中学习是指学习期间基本没有休息的学习方式。相比之下,间隔学习时,人的注意力更集中,精力更充沛,更不容易感到枯燥和疲劳。因此,三个20分钟的间隔学习一般要比一个小时的集中学习效果好。安排间隔学习的最好方法是制定一个学习时间表。如果每个人都能诚实地记录下自己一周的活动,我们将会发现,其实自己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并没有多少小时,因此制定一个时间表,对于我们的学习时间安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证睡眠
学习之后,如果能够睡眠的话,记忆会减少很多干扰。但是我们不可能每次进行一段学习之后就去睡一觉,减少干扰的主要办法是在两次学习之间安排充足的休息时间间隔。
复习
在间隔学习和过度学习的基础之上,考试之前的复习将使记忆效果更好。在复习时,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不过一定要把握好学习新知识的量度。因为,一方面,对一些新的内容细节的掌握将可以缩短回忆时的提取时间;另一方面,如果复习时过多地记忆新信息,将会造成新学内容和已知内容的相互干扰。
回忆时想到使用策略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你在回忆时有计划进行信息搜索,就能够成功提取信息。例如,一项研究表明,被试可以通过运用“部分信息”回忆自己想不出来的人名。部分信息指的是一个名字的长度、名字中的一个字的发音、类似的名字或某种相关的信息。在回忆英文名字的时候,一个有效的回忆策略是按照字母进行搜索,尝试把每一个字母当作名字的第一个音。各种线索都可以作为“部分信息”用于对信息的策略性提取。
资料来源:[美]丹尼斯·库恩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73。
2。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一定归类、组合,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举个例子,要记住中国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如果逐个背的话很容易出现错误,但是如果把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编成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的歌词来记忆就相对好记多了。组织策略法通常来记忆比较复杂的材料。比如,有一种叫轮廓法的组织策略,它是让学习者通过建立标题来增进理解知识。比如,利用课文的题目,联想到课文的大意。也可以通过开头的一句话的要义,帮助记忆整个段落的内容。最后再把需要学习的内容组织成为一个有序的框架。
3。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人为联想等方法对学习材料精细加工,以增加理解和记忆。精细加工策略有多种运用形式,如首字连接法、位置法和关键词法。首字连接法是将每段材料的第一个字连接成有意义的句子;位置法是把所要学习或记忆的项目,与一个特选的熟悉的地方或位置上的事物联系起来以便记忆,例如,把需要学习的项目与房间里的物件相匹配联系,回忆时只要记起房间里的原有物品便可以回想起其所对应的记忆项目;关键词法一般用在学习外语词汇中,借用一些“关键词”把外语词汇与母语词汇发音相类似的语义进行联系。例如,学习“gas”(煤气)一词时,先选择与之发音相类似的汉语词“该死”为关键词,然后想象“煤气中毒死人”,从而使“该死”与“gas”的词义建立联系。
精细加工策略的意义在于,当我们对某些细节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记住。譬如,对于某个陌生的概念,我们死记它的定义也许能够把它记忆下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精细地阐述这个概念,并将它与我们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记忆这个概念。与精细加工相反的是浅加工,如果我们仅仅对单词“psychology”是如何拼写和发音进行记忆,那这就是浅加工;如果我们能够对“psychology”这个单词的意义进行造句、词源分析或者是演绎其他派生词,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对它进行的加工便是深加工了。深加工有利于延长记忆的保持时间。
(二)支持性学习策略
支持性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具体方法的运用等,又称为外部学习方法[7]。这里外部的学习行为是与基本学习策略相对的,基本学习策略(如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细策略)都是在个体的大脑对学习材料进行的二次加工,而支持性学习策略则是强调除了大脑本身对学习材料加工之外,通过各种学习外在手段进行的促进学习效能的活动,例如划课文重点、上课做笔记、运用考试技巧等。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种主要的支持性学习策略:学习计划与时间管理、预习与复习、听课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