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及其表现(第2页)
三、虚荣
虚荣是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他人的光环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期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注意和尊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和赞扬,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支持心理。但好虚荣者不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而是通过自欺欺人的途径,利用吹牛、撒谎、造假、投机等非正常手段去沽名钓誉、追求虚假的光环。虽然虚荣能使一个人暂时得到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但虚荣终究会像美丽的肥皂泡一样幻灭,个体不仅会失去他人的尊重和友谊,失去诚信,而且会失去实在的追求,留给自己的也只剩下空虚苍白的人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这样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虚荣心是心理上的死胡同,只有与上进心联系结合,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四、过分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一种天性,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也都不同程度地追求自我完美。追求完美是一个人上进心强,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现。人们正是在这种追求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获得各种成绩和成就。但是,过分追求完美者对自己要求很严,常常忽视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小小的缺点或不足却非常敏感;容易对自己不满意,不允许自己有任何一点“不完美”的表现,对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过分看重,甚至把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看成是自己“不完美”的表现;对自我十分苛刻,只接受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的自我,不肯迁就现实中平凡的或有缺点的自我。其后果往往适得其反,使其对自我的认识和适应更加困难,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自信心。即使在外人看来已经很优秀,但他们体验到的多是不满和不快,很少有幸福感和快乐感。
五、过分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者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进行客观思考,强烈地关注着自我。他们从自我的角度和自我的标准去认识、评价事物和他人,并采取行动,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不顾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以自己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不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如果在大学时期仍然处于这一阶段就是自我意识的缺陷。这里所讲的自我中心,不只是道德意义上的“自私自利”,也包含了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自我中心者的基础是只会从自我的角度进行思维,只注意自己的各种需求,认为别人也该如此关注自己。这类大学生往往不会察觉他人的需求和体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不顾交往的情境及别人的感受;在处理利害关系的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安危、得失出发,不会考虑他人的利益。在这种时候,这类自我中心者的行为就很难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私自利区分。
六、逆反
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为了寻求独立,寻求自我肯定,为了保护新发现的正在逐渐形成的但还比较脆弱的自我,抵抗和排除在他们看来压抑自己的那种外在力量,这是青年阶段心理发展的必然现象。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已达到高峰,渴望在思想上、行为上尽快独立,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但因为阅历有限,经验不足,容易感情用事、产生偏见、出现逆反。
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种非理性产物,它有双重性:一方面,表明青年人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尽管有时其批判精神显得极不成熟);另一方面,不少人不能确切地把握反抗,表现出过分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过分者常常对事物采取非理智的反应方式。在内容上,不评价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一概排斥;在手段上,只是简单地拒绝和对抗,情绪成分大;在目的上,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逆反的对象多是家长、老师、社会宣传的观念和典型人物等外界权威,其结果是阻碍了他们学习新的或正确的经验,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征:
(1)极端性。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越禁止的东西越感兴趣,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去做,常常表现出有意违拗的行为和放任不羁的倾向。
(2)盲目性。凡事不管正确与否,一律反其道而行之,为反抗而反抗,存在过多的情绪迸发,完全不考虑行为的后果。
(3)抵触性。与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相容,甚至把个人与社会相对立。
(4)放纵性。听不进他人的建议与批评,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如果不问情由,逆反成为习以为常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个体很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
七、从众
从众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意见的自我保护行为,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心理学家阿希(Asch,1951)进行了群体压力下的“从众实验”[1]:实验被试由6名假被试和1名真被试组成,实验的材料是几张有垂直线段的卡片。实验人员拿出2张卡片,一张卡片上有l条线段并称其为标准线段X,另一张卡片上有3条线段A,B,C,其中一条线段C明显地与标准线段X一样长,要求被试找出第二张卡片中与X等长的线段。
图2-5从众实验的材料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真被试总是最后一个回答。在18次测试中,假被试(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当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实验结果显示:这项测试被试们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其中,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跟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确的观点。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过强的从众心理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从众心理过强的人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自己不思考或懒于思考,常常人云亦云,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结果导致自主性被阻碍,创造力受抑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偏离和障碍,是其心理还不成熟的表现,这些失误、偏离和障碍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但是必须进行调整和控制。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育者和大学生本人才有可能去面对它、解决它,以达到大学生自我的真正统一和健康发展。
[1][美]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著。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M]。邓羽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