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意识(ess)是心理活动的高级水平,为人类所独有。一般把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于内部和外部刺激的知觉。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同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

资料来源:邓志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53~54。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具有目的性、社会性、能动性等特点,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督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的核心,可以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就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也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实际上在引导着个体行为。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获得自我成长。

(二)自我意识影响个体对经验的解释和对未来的期待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构成自我图式,即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自我图式一旦形成,将影响个体对过去经验的描述、解释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不同个体对相同经验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同。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内部原因和根本动力,人的认知、情感、意志都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即对自己的前景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的人,其情感坚韧、较少焦虑,有利于心理健康、更易成功;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学习或生活中经常表现得被动屈从,放弃任何努力,甚至变得淡漠而毫无**。

(四)自我意识是个体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前提、基础和动力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知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这一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自我意识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通过自我努力,个体可以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实现消除烦恼、愉悦生活。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类型

(一)自我肯定型

这类学生的自我意识是积极的。其特点是理想自我的确立比较客观,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自己的实际。对现实自我的认知比较清晰、客观、全面和深刻,在通往理想自我的道路上,不断地分析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可能性,去掉其不切实际的成分,增强实现的信心和决心。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现实自我逐渐趋向于理想自我。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完整而强有力,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有助于自身的成长。

(二)自我否定型与自我扩张型

这类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消极的。自我否定型的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所确立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太大,或者距离虽然不大,但缺乏自我驾驭的能力。这种学生缺乏自信,看不到现实自我的价值,无法接纳自己,处处与自己为敌。他们不是通过积极地改变现实自我去实现理想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自我,保持现实自我,进而否定现实自我,导致了自卑心理。自我否定型的反面是自我扩张型,其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理想自我常常是幻想的我、空想的我,并用它来代替现实自我。持这种自我意识的人,表现为妄自尊大,偶尔有一得之见,就自以为了不起,得意忘形,忘掉了现实自我,忘掉了客观社会对自己的制约,不愿服从任何人,追求脱离社会现实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一旦受挫又表现为抱怨,看谁都不顺眼,盲目自尊,人际关系紧张;在一定情况下,会转化为从内心否定自己,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图2-3错误的自我意识

(三)自我萎缩型与自我矛盾型

这类学生的自我意识难以统一。自我萎缩型的特点是极度缺乏理想自我,但又对现实自我深感不满,他们消极放任、自怨自艾,甚至麻木、自卑,以至于越来越消沉、对自己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以导致精神分裂症或绝望轻生。自我矛盾型的特点是缺乏“我是我”的综合感觉,而产生“我非我”“我不知道我”的分离倾向,内心冲突激烈,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不稳定,自我无法整合。

黄希庭等人(1987)[2]曾经调查研究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现自我肯定型的占95。46%,自我否定型的占2。72%,自我矛盾型的占1。82%。在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积极的、健康的,只有极少数学生属于自我否定型和自我矛盾型,需要个别的教育与指导。而属于自我扩张型和自我萎缩型的则是个别案例,应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解决问题。

专栏

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的建立

自我同一性是心理学家艾里克森(1963)提出的一个用于描述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的概念,被认为是20世纪系统描述人类发展的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自我同一性是指对自我有一个恒定的认识,体验到自己的整体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己之间,在个体知觉到的自己和个体认为他人所知觉的自己之间,体验到恒定性和逐步前进的连续性。换言之,自我同一性就是形成稳定和统一的自我概念,是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自我同一性包括自我肯定(我是谁),以及找寻自己的人生目标(我要往哪里去)。个体主要从自我现状、个性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环境、未来希望等方面去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这两大问题。自我认同能帮助个体明确而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现状、生活经历以及理想规划等方面的个体因素。

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的过程。能认同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连续感,认同自己与他人在外表、性格上的相同和差异,认同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达到了自我同一性。关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命题。戈德等(GoedeM。D。etal。,1999)对15~24岁人群的纵向研究发现,同一性的形成与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即同一性状态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青年早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青年人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似处与差异点,认识到自己的现在对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这就是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合作和人际信任的形成,对于其意志品质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有积极影响。

资料来源:徐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32。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5:1266~1267。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75。

[2]黄希庭,徐凤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95~198。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