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多半是梅花八指头陀咏梅诗的意境(第1页)
前身多半是梅花——八指头陀咏梅诗的意境
八指头陀是中国近代著名僧人。晚清咸丰元年即1851年,他出生湖南湘潭一户农家。由于家境贫寒,他自幼并没有正式上学读过书,然而凭自学,凭聪明,凭勤奋,成就了中国近代极其罕见的诗僧。他的诗作获得中国近代诸多名士如王湘绮、杨度、陈三立、杨树达等高度赞赏。八指头陀圆寂后,杨度还亲自主持其诗集的编选、出版诸事宜。他生前出版《嚼梅吟》诗集,有人评价为“绝去尘俗,天然为真门妙谛”,就总体品格来说,这个评价是恰当的。但是,八指头陀毕竟生活在世俗社会中,而且他所处的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消亡的时代,空前未有的内忧外患,各种明里和暗里的政治势力较量,使得这个社会充满着血腥和苦难。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八指头陀实际上不可能超然物外。他诗中超尘绝俗的况味,只不过是内心深处极度苦闷的自我慰藉。他深知,自己做不了掀天揭地的伟业,但这个浑浊的社会中,他必须要保留一份洁白,不只是出家人的洁白,还有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的洁白。
八指头陀诗中较多地写到梅花,他也深爱梅花。从某种意义上讲,梅花诗即是他人格的自白。梅是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历代的诗歌中均有咏梅的佳作。尽管如此,八指头陀的咏梅诗自有他特殊的地位。根本的在于他的咏梅诗有他独自的情感体验,独自的境界,因而也就自成一格。
一
梅姿如何写?这是首要问题,它涉及梅花的基本品格。八指头陀写梅姿着重写三种姿态:
横斜:梅其实亦如其他树木一样,主干是向上的,旁枝虽向外展开,总体趋势也是向上的,这种形态由植物的向光性所决定。但是八指头陀从不写这种科学性的常态,他有意地忽略这种常态,而突出写梅枝的一种非常态——横斜态。他在《赠樊云门方伯四绝句》:“洞壑高寒是我家,闭门独自咏梅花。淡烟残月横斜态,争敌罗浮万烟霞?”[1]此种写法,不始自八指头陀,前人也是这样写的,如林逋的咏梅诗中写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此写,是为了突出梅的傲岸品格。
高枝:梅在树中算不得伟丈夫,哪里能与钻天的松竹相比?但八指头陀却偏要说它高。《赠樊云门方伯四绝句》云:“孤山门户冷难支,全仗逋仙与护持。一样冰心颜色异,春风同是最高枝。”八指头陀这诗是写给樊云门的,樊云门为布政使,他写了许多红梅诗,八指头陀虽然自己不写红梅诗,却不菲薄人家写红梅,何况写红梅的还是布政使。他一方面夸赞樊云门的红梅诗写得好:“百首红梅海内传”,另一方面,又自诩他的白梅诗也不差。于是,红梅与白梅都被说成是“春风”中的“最高枝”了。最高枝的“高”不宜理解成科学意义上的高,而宜理解成哲学意义的高,包括品格的高、气度的高、境界的高。
梅影:横斜、高枝均是梅的实姿,梅影则是梅的虚姿。梅影的形成,要么在月色中,要么在水光中。《月下对梅》:“高泠不宜人,萧然自绝邻。四山残月夜,孤驿小梅春。暂对翻疑雪,清香不是尘。逋仙犹认影,谁复识其真。”这梅影看来是在月色中。朦胧的月夜,梅树的倒影映在雪地上,孤洁清冷中,隐隐然有一种对抗流俗的傲气,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白梅诗》中“自写清溪影,如闻白雪吟”,则是写水中的梅影了。
写梅影有特别的美学效果,影为虚,它有助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境界,如严沧浪所云“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更重要的,梅影更能揭示梅的神韵:是那样高洁,又是那样缥缈、神秘。它让人想到“道”,这梅是不是有“道”在?梅之道是什么?是不是也像梅影一样神秘而缥缈?
八指头陀善于写影,有人记下他的这样一则逸事:
上人又曾为阿育王寺当家,有武弁数人,联袂入山,憩坐寺中,忽发诗兴,一操湘音者微吟曰:“一步一步紧。”旁一人曰:“行过育王岭。”相与大笑。上人应声续曰:“夕阳在寒山,马蹄踏人影。”皆为之拍案叫绝。又有以《寒江钓鱼图》向上人索题者,题曰:“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寒并水不流,鱼嚼梅花影。”与人游岳麓,援笔吟曰:“意行随所适,佳处辄心烦。林声阒无人,清溪鉴孤影。”以是人称之为三影和尚。[2]
善于写影,说明八指头陀善于用虚。艺术形象的塑造,有实写与虚写两种手法。用实为了写形,用虚为了传神。虚实相生,境界则就成了。
上面说的梅之三姿,侧重于梅枝。就花来说,八指头陀咏梅诗有一特别处:将花比喻成泪。《梅花岭谒史阁部墓》:“荒草萋萋掩墓门,杜鹃啼断月黄昏。欲知亡国当年恨,万树梅花是泪痕。”史阁部是史可法,史可法守扬州的事,垂名青史。在满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八指头陀来谒史可法的墓,意义非同寻常。缅怀先烈,告慰英魂,其济世之怀,报国之心,尽在这首诗中了,而这诗最出彩的就是最后一句“万树梅花是泪痕”。
梅本无情,将梅花写成泪,无疑是人之移情所致。此梅就不是梅了,它是人,是八指头陀自己,也是所有与八指头陀有着共样爱国情怀的人。
与喜欢写梅枝的横斜姿态相一致,八指头陀写梅干,则喜欢写瘦梅。《次韵陆蕙亭茂才见赠之作》:“孤莆再来久失群,瘦梅花下独逢君。共谈圆泽三生事,惊起寒山一片云。风月聊同高士赏,烟霞未许俗人分。相留无奈天将螟,钟磬萧萧报夕曛。”又《答天童献纯上人》:“心如枯木死灰冷,貌似梅花瘦石奇。今日因君动清兴,欲磨山翠写新诗。”这两首诗都写到瘦梅,后一首的瘦梅还与瘦石相组合。写瘦梅的意义在哪里呢?主要是彰显梅的品格孤高清正。在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中,肥与瘦的对立,隐含着世俗与超俗、贪鄙与清高、腐朽与生气、邪恶与正直等的对立。
除此外,八指头陀也喜写枯梅。枯梅是已经死了梅树或梅枝,这种梅有什么意义呢?且看他的《为见闻禅友题枯梅》:“甘心冷淡住林泉,历尽冰霜节更坚。莫道枯枝生意少,开来还在百花前。”原来,重要的不是它现在已经成为死枝,而是它生前的战斗经历。那种历尽冰霜的节操在这死枝上仍然有着令人心惊的展现。如果说写瘦梅凸现的是梅之清,那么写枯梅凸显的是梅之节。
梅花是有众多色调的,按花之色,有红梅、绿梅、白梅等。八指头陀独爱白梅。前面我们谈到,他以白梅诗与樊云门的红梅诗相抗衡。虽然态度平和,但独标白梅有立场,且立场是坚定的,旗帜是鲜明的。为什么独标榜白梅?因为白梅素朴恬淡,最能体现高洁的情怀。他在《答夏公子二绝句》之一中写道:“红梅丰艳绿梅娇,斗韵争新寄兴遥。应笑白梅甘冷淡,独吟微月向溪桥。”
二
梅有姿,更有境。梅可以独自成姿,却必须与他景相合才能共同构境。在八指头陀的咏梅诗中,与梅构境的最多的景有月、雪和水。
(一)梅月构境:
梅与月共同构境并不始于八指头陀,但八指头陀的梅月构境有它的特点。且看他的几首诗:《薄暮吟》:“古洞云归人散去,夕阳惊动鸟飞回。黄昏独坐谁为伴,月借梅花瘦影来。”又《冬日薄暮即事》:“四周松竹绕吾居,薄暮行吟趣有余。明月去借梅花影,清风来翻贝叶书。”这两首诗中梅与月的构境都用了一个字:“借”,而且都是月亮借的梅花。不是梅要借月,而是月要借梅。显然,这是强调梅的高风亮节。从景观的审美效果来看,应是互借,月借梅,梅也借月。从月景来看,一般的月景只是清朗而已,有了梅,月景则有了人情味,变得高雅起来;就梅景来说,一般的梅景虽然孤洁,但少亮度,不够动人。有月作背景,这梅景就有了光华,特别是因为有月梅就有影,见出梅的神秘与虚灵。
更多的情况下,八指头陀的梅月构境取的是梅月相融的程式。如《念佛书怀》:“淡月梅花泪转生,深愁五浊道难成。此身愿化华池鸟,常出柔和赞佛音。”这中间,淡月与梅花是相融合的,没有见出互借来。他这样写,更多是想将月梅合为一景而纳入禅意。再如,《冬夜书怀》:“岩边落日下苍藤,枯坐无聊百感增。谁念禅房幽绝处,梅花月照一孤僧。”这诗中,不仅梅与月构成一个完美的意境,而且将僧也纳入。虽然此诗的整体意境为静,而且极为幽绝,但是,因为有了人,就不同了,静中有动,幽绝中蕴含有深意。
梅与月的组合所构成的意境其突出的特点是辽阔,光华,特别宜于表达宇宙的情怀,见出生命的无限与神秘。
(二)梅雪构境:
梅雪构境也是传统的形式,优秀的作品很多,如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些诗中梅是以志士的形象出现的。八指头陀的梅雪构境,也有这样的意味。如《孤山寻早梅》:“傲霜犹有菊,破雪岂无梅?”《山居志雪》:“菊放重阳后,梅开小雪前。”但这只是其中之一,另外一种情况是:不强调梅与雪的争斗,而是强化雪的苦寒,以营造出一种极为凄绝、极为空寂的意境来,凸现梅的孤洁。如《对雪,赠梅痴子李二翰林》:“四山失繁翠,高阙远生寒。江城一飞洒,天地浩漫漫。冻鹤饥无语,梅花冷自看。谁能比孤洁,清咏独凭栏。”这里,“梅花冷自看”一句,特别警策。“自看”,显然是在孤芳自赏,加上一个“冷”,就不只是孤芳自赏,还有一种傲世、讥嘲、反讽的意味。不经意中,仍然露出了斗争的意味。
八指头陀不是那种一味逃于禅的僧人,他一直关注着世事,而且有着强烈的是非爱憎,紧要关头,他是可以舍弃性命,直刺邪恶的。这“冷”只不过是偶尔露锋芒罢了。
(三)梅水构境:
梅水构境也是传统的手法,林逋就有“疏影横斜水清浅”的名句。八指头陀梅水构境较之前人也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是境界更为阔大。如《过孤山寺》:“说法谈经事事无,暖云晴日一山孤。逃禅处士归何处?零落梅花月满湖。”“零落梅花月满湖”,境界何其阔大!这哪里是逃禅,分明是奔向光明。与“零落梅花月满湖”同一境界的还有《足成二绝》之一:“湖面君山一点青,黄陵月上睡初醒。不知何处仙人笛,吹落梅花满洞庭。”关于此诗,作者有一短序,序云:“先师东翁夜过洞庭,偶得句云:‘不知何处仙人笛,吹落梅花满洞庭。’诚仙籁也。又山谷有‘山大白云遮不住,长留面目与人看。’之句,皆见道语,惜俱未成章。病中无事,为足成二绝句。以志先师道德文采于一微尘耳。”虽然“吹落梅花满洞庭”是前人之句,但未成篇。八指头陀将它成篇。八指头陀之所以有兴趣去成篇,是因为他喜爱“吹落梅花满洞庭”这一诗句。而这一诗句的妙处,就在于境界之阔大。读八指头陀的诗常能感受到这一点。他的梅花诗虽然意境偏于冷寂,但因为境界阔大,常能让人体会出一股浩然之气来。由此也可以探得八指头陀的胸怀,虽然出家为僧,并不坠凌云之志。《足成二绝》的另一首虽然不是写梅花的,但与咏梅诗具有同一胸怀。此诗云:“天涯无事觅心安,世界微尘定里宽。山大白云遮不住,长留面目与人看。”这两首诗虽然灵感缘自前人的二句诗,却见出八指头陀的胸襟与气概。
八指头陀《初过史菖洲居二首》之一写到梅与雨的关系,其诗云:“梅花雨过晚晴天,一笑相逢有宿缘。惆怅烟钟隔林至,匆匆催上夕阳船。”八指头陀的咏梅诗其格调一般为冷峻、孤洁,此诗则显得欢快、明丽,这在八指头陀的诗中极为罕见。究其原因,与雨有关。一般人的心理,旅行遇雨心情较为压抑;雨过天晴,心情则顿时欢快起来。此诗写的正是这种情况。八指头陀的诗中难得用“笑”字,此诗用上“笑”字,足见诗人的心情之愉快了。
三
八指头陀咏梅,表面上是在写梅,实际上他是借梅来抒写心中的情怀。从他的咏梅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八指头陀丰富的情感世界。
(一)思念之情:
一是思乡。《冬日偶作》:“复见梅花发,思乡又一年。衡云离岫直,海月抱天圆。”真是一年一度梅花开,年年岁岁思乡情!此诗较之前人同样题材的诗气概大多了。诗中“衡云离岫直,海月抱天圆”境界直追王勃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