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无限风流中国塔(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无限风流中国塔

那年秋天,正是满山红叶之际,傍晚,晚霞在江面抛撒无数的金片,我坐着一只小船去某一个小城。一天的航行,我已有点乏了,而我要去的那座小山城还未见踪影。正在有些焦急之时,忽然,远远地,看见前面临江的一座山上,显出一座宝塔的倩影。我一阵惊喜,知道我要去的小城就要到了。

中国的江南,几乎无城不塔,又几乎无塔不美。在人文风景的建构中,塔当得上无限风流的才子。虽然无塔不美,但又以据山临江之塔最为风流。在一座浑厚的绿意葱茏的山顶上,有那么一座塔直指云霄,让人眼睛顿时一亮。清秀的身姿,宁静的品格,潇洒的风度,如玉树临风,流动的江水将塔影搓动得影影绰绰,塔越发显得婀娜了。

这让我想到《世说新语》中说到的那些文人: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一个感觉:清!《世说新语》就是这样来评价人物的,诸如清举、清畅、清通、清和、清蔚、清真、清省、清鉴等。我觉得那立在山顶,高标出世,上摩苍穹,下临清流的塔实在也称得上清。清,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洁身自好,自视甚高。

我每次欣赏塔,特别是那据山临江的塔,总想到中国文化中的“清”。我从塔的身上看到了屈原的忧伤,也看到了陶渊明的恬淡。

如果说,山是塔之基,是山托起了塔,将塔送上青天,让塔卓尔不群超离尘俗的话,那么,那么,这江,这浴着塔影的江,却是将塔的倩姿丽影紧紧地系在大地上,生怕它离尘而远去。

没有山,哪有塔的崇高,塔的尊荣;没有江,哪有塔的柔媚,塔的婉约。

塔风情万千:孤标绝世,它如君子,冰清玉洁;临江浴月,它如处子,绰约动人。君子之清、处子之清,塔均有之。

塔贵登临。

中华民族的审美方式特别看重登临。重阳节就专为登高怀亲而设。登临之所以观景最佳,概是上可摩青天,下可瞰大地,给人一种超凡绝俗之感,李白当年登上扬州的栖灵塔,就这种感觉。他写了一首诗,诗云: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洗梧楸白,霜催橘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这仙界的景象绚丽而又雄伟,如果不是登上高塔,此种想象大概是不会被激发的。

中华民族注重现实,同时又向往理想。美丽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甚至化解了现实中的苦难。理想在哪里?也许在仙界,也许在佛国。仙界佛国又在哪里?在浩**的青冥深处,在迷离的烟霞之中。

登高,特别是登上吉祥的宝塔,不是离佛国、仙界更近一些么?这就难怪李白特别喜欢登高。

李白的朋友,大诗人杜甫,也喜欢登高。他登过慈恩寺塔后,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从这诗来看,他登上高塔的感觉与李白有些不同。李白登高,思绪主要从空间上展开,杜甫则主要从时间上追溯。

诗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