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无限风流中国塔(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头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远至“羲和”“少昊”“虞舜”,近至当代,各种历史事件凡与此景相关者尽皆进入杜甫的脑际,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登临之感,这种怀古伤今是最为深刻也最为动人的。中华民族是最富有历史感的民族之一。

《诗经》中的“黍离之感”,联系家国之忧,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内化为审美心理,又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凡是寄慨遥深的文学作品都特别感人。杜甫登慈恩寺塔之感,亦如是。

塔有太多的神奇。这神奇多与舍利有关,据说,释迦牟尼涅槃之后,香木焚化,出现了很多光彩夺目的舍利子,这些舍利子为阿育王获得,共八斛四斗。阿育王分给世界各地,建84000座塔供奉,中国就有好几座塔供奉着佛骨舍利。

舍利神奇吗?神奇!不过,神奇的其实并不是舍利子本身,而是有关舍利子的许多故事。这里试从《五灯会元》中摘引两例:

汾州无业国师……言讫。跏趺而逝,荼毗日,祥云五色,异香四彻,所获舍利灿若珠玉。弟子等贮以金瓶,葬于石塔。

五祖法演禅师……归丈室净发净身,迄旦吉祥而化,是夕山摧石陨,四十里内岩谷震吼。阇维设利(舍利)如雨……

这里说的两位高僧,均是火化后有舍利子的。可以想象,火化时,祥云围护,异香彻空、五彩斑斓的舍利喷飞如雨的情景是何等壮观!高僧的舍利装在特制的坛罐中,置于宝塔的地宫中珍藏。

当然,高僧圆寂火化也不是都有舍利的,没有舍利,也有神奇处。据说南岳一禅师在圆寂的那天晚上,问弟子什么时候了,弟子说是晚上了,这位禅师笑道:“梦境相逢,我睡已觉。汝且莫负丛林,即是报佛恩德。”说罢圆寂了,弟子收其骨骸,建塔于乳峰之下。

在佛教故事中,禅师大多能知生死,圆寂前已香汤沐浴,不是“端坐而逝”就是“奄然而化”。这些故事在俗众看来也颇神奇。塔一般只是供奉高僧的灵骨的,也有供养肉身的,据说端州檗山慧禅师死后,肉身不腐,供于塔内,颜面如生。

武汉有一名寺为宝通寺,寺后小洪山上有一塔。据说,唐时,慈忍在此修行。有年大旱,村民宰杀牲畜祭天求雨。慈忍怜惜牲畜,毅然断双足以之祭天,终感动上苍,顿时天降大雨。慈忍圆寂后,双足不腐,村民建塔供奉之。此种故事,比起上面说的故事就更为百姓称道了。

由于塔在中国的世俗化,塔的作用不只是用来供养高僧的灵骨或肉身。因此,有关塔的故事,也就超出了这个范围。《西游记》中不是有一位托塔李天王吗?塔在他的手里端着,那可不是艺术品,而是武器。必要时,天王将塔抛出,对手就被镇在塔内了。无独有偶,民间传说中,白蛇幻变成人,爱上了许仙,和尚法海执意干预。于是,白蛇与法海展开了一场大战,白蛇生生地被法海收获,镇在雷峰塔下。如此凄婉的故事,世世代代传了下来,不知赚得了多少少男少女的眼泪。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端坐而逝,塔名曰“澄灵”;抚州曹山本寂禅师焚香宴坐而化,塔曰“福圆”;明州天童正觉禅师涅槃,塔号“妙光”。“澄灵”“福圆”“妙光”,何等美妙的名字!

中国人在塔身上倾注着自己的理想,也倾注着自己的才华、智慧。各种各样精妙的建筑技术用之于塔,各种各样美妙的壁画绘之于塔,还有各种各样珍贵的宝物藏之于塔。中国人之对于塔,类似于西方人之对于教堂。

数不清天空的星星,道不尽古塔的风流。

原载《风景名胜》2006年11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