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印象(第1页)
绍兴印象
一
再住五日就要离开这里了——风和苑十四栋一门一零二室将成为我美好的记忆。趁着还不是记忆,从这靠南的窗户再次细细地饱看风景。
窗外近处是一块小花园,时近清明,虽然有些乍暖还寒,但星星点点花蕾却已绽满了枝头,白的、红的、紫的……柳条抢先迎接春天,浅黄色的柳条在风中飘拂,让人想起少女的长发。园中有一小亭,有老人在那里做伸展活动。花园紧挨着风则江,石砌码头上常有人在这里洗衣服,这原始的洗衣风景在现代城市殊为难得,这里却司空见惯。偶尔也看见冬泳的人从码头上爬上来,水淋淋地,拎着衣服往家里走。
风则江水量很大,时不时地有大船从这里驰过,没有汽笛声,却有澎湃的浪声。廊桥离我家不过两百米,因有房屋阻住了视线,从我家这扇窗却看不见。对岸的治水广场遥遥在目。夏秋晚上,治水广场总有人在唱歌跳舞,悠扬的歌声随着清风,伴着月色,飘进我家,一直要到晚上10点钟,歌声才歇,一般,我已进入梦乡了。
风和苑花木繁茂,却非常清幽。时间好像在这里停住了。
2006年冬,我被绍兴文理学院聘为兼职教授,供职于越文化研究院,学校给我安排的住处就在这里。记得2007年开春后某天清晨,我提着一个拉杆箱,兴奋地进了门,车声沽沽,回头看,嗬,进门到卧室的白色瓷砖地面上留下一条车痕。以后我每次做卫生都擦,就要离开这屋子,地面上还能隐约地现出些许车痕。就留着吧。
风和苑,这名字真好,风和日丽!
二
廊桥是江南常见的一种桥,它的特点是桥上有屋顶,像个亭子,两侧一般露出来,便于人们观景,也有的廊桥,两侧做成一排窗户,那就像屋子了。这种桥在广西称之为风雨桥。浙江也有风雨桥,浙南泰顺的风雨桥就做得很考究,我曾经去游览过,留下深刻印象。
绍兴一带过去倒少见风雨桥,多的是石拱桥。早些年,绍兴文理学院在风则江两岸盖新校舍,绍兴市政府为方便绍兴文理院师生进城方便,便在这里建了一座桥,桥的风格便是风雨桥,但不叫风雨桥叫廊桥,也许,这名字更雅一些,与风光旖旎的江南更为贴切。
廊桥是风和苑进城的必经之路,来来往往,这四年也不知走过多少趟。有意思的是,每次过廊桥,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这桥,这桥两岸的风光。桥正中的两旁的屋梁上,各有一块匾,一边为“清风”,一边为“正则”。“风则江”这新奇别致的名字原来出自这里。桥两边的风景有些不同,南边,远处是秦望山,近处江中出现一座小岛,正对着桥面。岛上有住宅,烟雾中恍若仙境。廊桥的北边,又见一桥横跨江面,那桥,状如飞虹,别是一景,再远,江与楼房就隐约、模糊了。
入夜,风则江两岸的彩灯亮了,仿佛两条彩色的珠链,闪闪烁烁,灯光倒影在江水中,一会儿绿,一会儿红,一会儿黄……一条条光柱,瑟瑟摆动,整条江珠光宝气,与天上的星星相互辉映。廊桥横在天空,彩灯勾勒出它的轮廓,远远望去,它仿佛是天上的一座宫殿。
告辞绍兴的前一天晚上,我特意去廊桥拍了几张夜景,留下这天上宫阙的景色。
三
过廊桥直走两三分钟就到了秋瑾的故居,这里的地名是和畅堂。
很不起眼的一座院子,如果不是大门旁挂着“秋瑾故居”的指示牌,没有人会想到这里出了这样的大名人。革命向来是男人的事业,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中出了秋瑾这样女杰,故而使这场革命显得特别绚丽多姿,而秋瑾此人的传奇色彩更加催开人们复杂的情感心扉:十分好奇,十分钦佩,无比爱慕,无比崇敬。秋瑾作为女子,她有色,有德,有才,有艺,是十全十美的女子,而作为革命家,她有思想,有抱负,有能力,有谋略,有气魄,有武功,当得上巾帼英雄。她自诩“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热”。她的出现,实在是让男人低头、女人扬眉。
我至少四次走进这院落,每次游人都不多。可以想见此地当年是如何的偏僻、清静。也许这正合秋瑾之意,她要的就是这样的偏僻,这样的清静。轰轰烈烈的一生未必有轰轰烈烈地赞颂。院子中有一间秋瑾的卧室,这里有秋瑾的雕像,她就坐在窗前书桌旁,那神情,那衣着,毕肖真人。与英雄如此近矩离地接触,我情不自禁地后退了几步。秋瑾,如此英雄,中国历史上哪个女人堪与之相提并论?没有!秋瑾好舞剑,曾做过剑歌数首,每一首歌,都让人想到那剑:白光森森、寒光闪闪,又花团锦簇,璀璨夺目。我想用花来比喻她是绝不合适的,尽管她也美丽如花;她的本质是剑,一柄刺破青天的利剑。
秋瑾家的后花园是有情趣的,有亭台楼阁,有曲水池沼,有花木扶疏。可以想象,当年的秋瑾在这里赏花,在这里吟诗,在这里作画,在这里会友,当然,也会在这里舞剑。
在亭子上待了好一会,我舍不得离开。这里是可以久坐的,它长人气概!
秋瑾故居似乎没有大变,月白风清之夜,秋瑾可否归来?
四
从秋瑾故居过去,几步路就到了有名的咸亨酒店了。咸亨酒店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而著名,我想,当年一定是一间小酒店,平民百姓常去的,而现在我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大厦,招牌立在楼顶,鲁迅字体:咸亨酒店。呜呼,此是咸亨吗?
鲁迅故居离咸亨酒店只有十几分钟的步行路。这是整个绍兴城最繁华的处所了。每日只见游客熙熙攘攘,导游举着的小旗到处挥舞。绍兴城名人虽多,但没有一个比得上鲁迅。绍兴的旅游景点虽多,第一位的就是这鲁迅故居了。20世纪90年代,我来参观过鲁迅故居,那时的故居虽然也在此地,似乎显得僻静得多,如今为了方便游客,拆了一些房子,让故居露出来,面向着马路,这情景似乎不是过去那味道了。但是,鲁迅故居还是值得一游。同是官宦家庭,鲁迅的故居比起秋瑾故居来有气魄得多。各人来这里游各人感兴趣的所在,我最感兴趣的是百草园。当年读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觉得那百草园好大好大,然而看到实际的百草园,觉得小得可怜,也没有文章写得那样美。我明白,这是文学的力量、审美的力量。
鲁迅对于同乡秋瑾充满敬意,不过那是对她的人格与精神,而对于秋瑾所献身的辛亥革命,鲁迅的态度有些特别。鲁迅小说《药》是以秋瑾被捕遇害为背景的,小说中的夏瑜一看就知是秋瑾,华老栓对夏瑜是麻木的,他对夏瑜唯一有兴趣的是夏瑜被砍下头颅时所喷溅出的热血,据说这血蘸在馒头上,可是治他儿子肺痨的良药啊!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先前参观过秋瑾故居,我在参观鲁迅故居时总会想到秋瑾。秋瑾是近代文明的先行者,鲁迅是近代文明的先知者。二者在什么地方相通,在什么地方又不相通呢?
鲁迅现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却又是个极有魅力的人物,于我来讲,他的思想、情感、人格有着诸多的谜!
五
比之秋瑾和鲁迅的故居,蔡元培故居在绍兴城里就冷落多了。蔡元培故居离鲁迅故居也不远,一天,我在街上行走,忽然发现街道旁边的花园中有一座蔡元培的雕塑,它吸引了我,于是顺道去参观蔡元培的故居。
蔡元培的故居是江南那种老台门式的建筑,有一个院墙式的大黑门,比较低矮,有联: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进院后,发现屋子高大而又气派。大厅少见地宽敞,此是蔡家族人祭祀祖先、接待重要宾客、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如今置放着蔡元培的半身雕像。大厅的廊柱上有一副对联:“从排满到抗日救国,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为周恩来撰,沈定庵书。
在中国历代读书人中,蔡元培堪称第一幸运儿。他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28岁授翰林院编修。中国历史上哪有这样少年得志的?最让人赞叹的,他也是中外历史上第一位识时务者。尽管清廷授他那样高的官职,他并不愚忠。蔡元培洞察时代风云,深刻地认识到清政府必亡,毅然弃官,不计生死,参加革命党,而且还做了光复会的会长。如此胆识,可佩可敬!革命成功后,蔡元培当上了教育总长。谁能想到仕途如日在中天之际,他弃官出洋留学,做了一名普通的留学生。几年后,他回国,做上北大校长,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亘古未有的辉煌……此后,他也一直辉煌着,尽管在别的位置上,直至尽其天年。人之一生能如此终生辉煌者,古今中外,别无二人!
蔡元培可敬可叹的事太多了,他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蔡元培与鲁迅是同乡,两人的家庭背景、思想取向、学识人品也差不多,然个性差异很大。鲁迅刚正不阿,有些人认为似是有些褊狭;元培虽然不失方正,似是比较中庸和从容。鲁迅是战士,元培是元戎。鲁迅侧重于对旧文化的批判,而元培则侧重于新文化的建设。二位同乡关系不疏不密,鲁迅似乎没有怎么说过元培的好话,而元培却是对鲁迅赞美甚多,鲁迅去世后还专门写了一篇重要的纪念文章。
对绍兴这两位顶尖级的文化人,我都奉若圣人,高山仰止,具体态度稍有差别:鲁迅,于我更多是神秘,敬而尊之;元培,于我更多的是亲和,心向往之。
如果我与他们同时,我会去向鲁迅求教,做他的学生。然后,如果我谋事,却极愿效力于元培的麾下,做他属下一名小卒。
人们常常叹息,中国当代学界缺少领袖式的人物,的确如此,如果蔡元培在,中国的学术文化当是另一种情况。离开元培故居,我不无感伤,不是为过去,而是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