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向往韶山(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是一座在江南比较常见的墓,圆形,有低矮的护墙,墓碑并不高,正中写明毛泽东父母的名字,左下立墓人为毛泽东兄弟。墓前左右各嵌有一块石碑,一边刻有毛泽东的《泣母灵联》,联云:“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尚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另一边则刻有毛泽东的《祭母文》。碑太小,字迹不是很清晰,然略读几行,那种惨怛悲伤之情就已感人肺腑。

这两块碑均是1989年韶山管理局做的。我曾看过一个材料,20世纪60年代曾有人修毛泽东父母的墓,但毛泽东不同意。严格说来,韶山管理局新立两块碑也是不符合毛泽东意见的,不过,我却认为,加上这两块碑倒有必要,它展示毛泽东心灵世界重要的一面:毛泽东是非常有人情味的人,另外,也揭示他人格魅力的来源。

毛泽东之成为毛泽东与他的家庭有关,其中特别与他的母亲有关。毛泽东的母亲信佛,特别慈祥、善良,她在村里经常帮助乡亲,这些,给幼年的毛泽东极大的影响。毛泽东心中充满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对人类的爱,我看与他母亲很有关系。

毛泽东父亲性格要刚强一些。毛泽东说,他小时候与父亲闹过矛盾,造过父亲的“反”。从自述来看,那些所谓的矛盾都是不重要的事。不过也看出毛泽东自小就有叛逆性。毛泽东说他的禀性中有“虎气”,也有“猴气”。这两个方面,应该说与他的家庭环境均有重要关系。

人的气禀非常重要,先天后天均有影响。气禀不是知识,也不是品德,但它是知识、品德之本。再全能的父母也做不了儿女的老师,因为知识主要还是老师传授的;但再全能的老师也顶替不了父母,因为气禀主要来自父母。正是家庭给了毛泽东优秀的禀赋。了解毛泽东,应该更多地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

滴水洞是毛泽东去世后开放的一个纪念地。毛泽东1966年回韶山就住在这里。我1993年来参观过,这是第二次了。我知道这个地方相当神秘。毛泽东1966年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到武汉,住在东湖宾馆,在东湖宾馆给江青写了一封信,说是他此前住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那山洞就是指这滴水洞了。这封信非常重要,实际上它是那一场轰轰烈烈“革命”发动的信号。由这信也可以推想,毛泽东在这个山洞里思考些什么了。

滴水洞很快就到了,它实际上是一条山谷,树林茂密,风景很美。谷口有一个水库,毛泽东在这里游过泳。进谷,有一座青砖平房,房子很大,外面却很朴实,好像是仓库。据说,这是仿照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地建造的。隔着玻璃,我们参观了毛泽东的卧室、书房。室内陈设简单不过,最突出的是床大。床大,因为一边要放书,毛泽东喜欢在**看书。说到读书,也许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位领袖比得上毛泽东了。

当年这个地方,没有游客,应是清幽极了。那时没电脑,没手机,难怪毛泽东说在这里消息闭塞。不过,毛泽东有意选择在这里住几天,肯定是有想法的。面对着即将到来的一场影响中国命运的大风暴,毛泽东是极需要找一个清静地方,细细地思考一下啊!

毛泽东说他一生只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打倒蒋介石,另一件就是这场革命了。应该说,这场革命的总体战略,在这个山洞里毛泽东应是想好了的,不过,他是否想到这场运动会这样长,长到竟然还等不到它结束自己就先去“见马克思”了呢?那可不一定。事情的发展也许连毛泽东也不能把握。

滴水洞,一条极平凡极常见的江南山谷,然而它又是这样的不平凡,这样的神秘!

滴水洞后面是毛家祖坟所在地,这山上葬有毛泽东的祖父、曾祖父等。

毛泽东祖父的墓在山顶,很高,海拔多少米不知道,我只是感到爬上去不容易,途中要歇好几回。估摸爬了二十分钟,终于到了。

毛泽东祖父的墓在路边。墓的左前方有一块巨石,站在石头上,俯瞰山下,只见群山茫茫,云飞雾走,山脚下沟壑俨然,风景极其壮丽。巨石上立有一碑,上书:“虎歇坪”。难怪如此险峻,此乃猛虎歇息之处。

这个地方形势确实险要,像个关隘。当初为何要选这样一个地方落葬?据说毛泽东祖父是懂点风水的,这地方是他生前选中的。

毛泽东在井冈山闹革命时,蒋介石多次命令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挖毛泽东的祖坟,当地百姓将毛泽东祖父的墓碑藏了起来,何键的兵丁找不着。墓就这样保全下来了。新中国成立后,这被百姓藏起来的碑没有人提及,直到毛泽东去世,这毛泽东祖父的坟在哪儿,仍然是个谜。毛泽东逝世十年后——1986年,这碑忽然被人发现了。于是就找到了原墓,并且将原碑立了起来。

毛泽东1966年住在这滴水洞时,有没有去拜谒过他祖父的坟?没有听说。是不知道墓在何处?这不可能。是不重视先人的墓?也说不过去,毛泽东回韶山就独自一人去拜谒过他父母的墓。

我一直认为,滴水洞对于毛泽东十分重要,而滴水洞在我,却又有许多的谜。

韶山冲本是一条山冲,我以前来韶山,一般会在韶山的宾馆住两天,各处走走。傍晚韶山冲特别清静。这个时候,沿着韶溪散步,感觉特别好。雾霭中,韶峰隐隐约约,分外逗人。

韶峰是韶山的标志。进韶山,最先迎你的是韶峰;出韶山,最后送你的也是韶峰。在韶山冲各处转,处处均可以见到韶峰。早上,韶峰浴着红霞,像天神驭着车马从天而降,隐约中似听得天乐铿锵;中午,云开雾散,韶峰清晰可见,像一柄刺破青天的利剑,凛凛然,让人敬畏;傍晚,云雾飘浮,韶峰变柔了,像是一位美女披着轻纱,飘然飞升。

我曾经一个人登过韶峰。记得是上午八点左右登的,十一点左右登上去了,山顶上有一座破庙,仅存四壁。我想,它可能是舜帝庙。站在韶峰上看韶山冲,那蜿蜒的山道,那整齐的稻田,那错落的农舍,全变成微缩景观了。高低起伏的山野田畴,在阳光下呈现出奇幻的色彩,或亮或暗,变化万千。

毛泽东当然是登过韶峰的,他登韶峰时有何感受我们是不得而知了。不过,我总觉得他的《回韶山》一诗中“遍地英雄下夕烟”,应是在韶峰上观景的感觉。

韶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名为韶,乃出于一段极为美丽的传说,据说大舜南巡到南岳,在南岳的一峰演奏韶乐,后来,人们就将此峰名之为韶峰。

韶乐,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音乐,是安康、和平、幸福的颂歌,此乐至少在春秋时期还在流传着,相传孔子听了韶乐,如醉如痴,三个月不知肉味。

地理与人事就是这样结合在一起了,说机缘也好,巧合也好,迷信也好,这韶峰脚下就是出了一位改变中国命运的毛泽东。毛泽东的事业既可以用韶乐来描绘,也可以用韶乐来歌颂。

地灵人杰,还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吗?

韶山冲临上屋场的那一段现在做成了广场。广场面临着韶溪,背靠着韶峰,广场口立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站在广场口远远地看见毛泽东的铜像。走近一看,是毛泽东开国大典时的形象。

我纳闷,为什么不做成青年时期的形象呢?这才与韶山的山水相贴切。如果塑的是青年毛泽东,头发长长的,身着长袍,背依韶峰,目眺远方,指点江山,那多有气魄!

无疑,毛泽东是世界历史上极具个人魅力的极少数人物之一。毛泽东去世后,人们已经将他敬成神了。此番站在毛泽东铜像前,有关此铜像的神奇故事,在记忆中浮起:

那年,毛泽东铜像在南京塑成,用汽车运往韶山。途经井冈山,忽然汽车不动了,司机下车来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半小时后,这车又莫名其妙地可以开动了。护车的人和司机感到十分奇怪:莫非毛泽东要上井冈山?车子进了韶山冲,从上屋场前经过,车又莫名其妙地开不动了,不一会儿,车子又神奇地可以开动了。人们恍然大悟:毛泽东是要停下看看他的故居呢!

立铜像那年是1993年,秋天。就在毛泽东的铜像进韶山冲的那半个月的时间里,韶山冲的杜鹃花全开了。人们惊讶不已,杜鹃花可是春天才开的花呀!如果是花神弄错了季节,误将秋天当春天,那杜鹃花应是到处都开才是,可是,只有韶山冲以及周遭一二十里的地方的杜鹃花才开。这事是真实的,许多人亲眼见过韶山冲那年秋天盛开的杜鹃花。

显然,毛泽东是被神化了!这种神化无疑是深刻的,严肃的。它令人感动、感慨、感怀,更令人深思!不是所有的伟人去世后均能被人神化的。在当今,去世后被神化的,在中国,好像还只有毛泽东!

2010年9月22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