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波斯帝国的行省与总督(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5)帕提亚

(17)斯库德拉

(6)巴克特里亚

(18)亚述

(7)索格地亚那

(19)哈戈尔

(8)阿拉霍西亚

(20)克米(埃及)

(9)德兰吉安那

(21)切姆胡(利比亚)

(10)萨塔吉地亚

(22)涅赫西(努比亚、库什)国家

(11)花剌子模

(23)马卡(马卡兰)

(12)沼泽萨克和陆地萨克

(24)信度

这个铭文显然是在大流士远征斯基泰人之前的,因而斯基泰等地方没有列入此名单中。此外,希罗多德的行省名单不仅与大流士铭文中的几个名单不同,而且也与薛西斯的一个铭文中列举的名单不同。下面是薛西斯一世在帕赛波里斯的一个铭文中列举的名单:

薛西斯王说:“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成了从波斯湾到下述遥远地区的国王:米底、依兰、阿拉霍西亚、亚美尼亚、德兰吉安那、帕提亚、阿里亚、巴克特里亚、索格地亚那、花剌子模、巴比伦尼亚、亚述、撒塔吉地亚、萨撒尔迪斯、埃及、住在海边和海那边的爱奥尼亚人、马卡人、阿拉比亚人犍陀罗人印度人、卡帕多细亚人、大益人(住在里海以东的居民饮豪麻汁的西徐亚人、戴尖顶盔的西徐亚人、斯库德拉人、阿卡乌瓦卡人、卡里亚人、埃塞俄比亚人)。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向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所制订的法律,他们都遵守。”

在大流士的几个名单中,《贝希斯吞铭文》是在他改革之前公布的,如果肯定大流士的改革才确定了波斯帝国实行行省制度的话,那么,《贝希斯吞铭文》中的名单似乎可以被排除是行省名单,虽然铭文说到“下列诸省”,我们也只能把这话当作他统治下的一些地区来对待。另一个名单,即有锯齿状的椭圆形要塞花饰上的铭文,未包括巴尔干部分地区,名单也较少,因此,似乎也可被排除在行省名单之外。大流士的另外两个名单和薛西斯的名单似乎可以算是行省名单,因为它们与希罗多德的波斯不在行省之列的说法一致。而希罗多德的名单却与这几个名单都不同。因此,如果同意希罗多德的名单确实是行省名单的话,那么,它绝对不是大流士时期的行省名单。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希罗多德书中所说的行省名单,其日期应当是比较晚的时候,大约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阿塔薛西斯一世国王统治时期,即是希罗多德自己生活的时期的行省名单。也就是说希罗多德是根据他自己时代波斯帝国行省的状况列出的名单。[5]也有学者认为,希罗多德的名单是根据赫卡泰乌斯(Hecataus)的书和地图拟定的,但库克不同意这种意见。[6]我认为,库克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因为希罗多德自己亲身访问过波斯帝国的很多地方,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当时行省的情况拟定名单,而不必根据别人的第二手的资料。

第二个问题是,不纳税的那些地区,例如阿拉伯等是否是行省?因为它们毕竟是在波斯人的统治之下,而且在大流士的几个名单中都有它们的名字,都提到过它们。但希罗多德曾明确地说它们不是行省,这颇令人费解。

因此,关于波斯帝国的行省建制问题,特别是大流士时代的行省问题还有若干地方是不清楚的。

虽然如此,我认为大流士时代的行省制度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1)当时波斯帝国确实是实行过行省制度的,但行省数目后来有过变化(划小或合并的情况都有过)。(2)当时的行省制度是与赋税制度有关的,即划分行省是为了征税,可能还与征发劳役和兵役有关。(3)确定了行省领导者总督的权限(但后来他们的权限有过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行省的多次划小和合并上)。

波斯帝国征服的地区不仅辽阔,而且社会经济结构也十分复杂,其中有的文明已发展了两三千年,而有的地区却还处于氏族制度解体阶段。因此,波斯帝国在对被征服地区进行统治时碰到了很多困难。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它先是采用了同埃及、两河流域等地区直接统一的形式,按本地习惯加冕,并利用了传统的注明日期的制度,以及当地历史上形成的一套管理方法。居鲁士和冈比西斯在征服各国时都保存了它们内部的政治结构,并赋予被征服各民族以地方自治的权利。这对稳定当时的形式是有利的,也是必需的。

后来大流士实行了行省制度,进行了赋税改革,因为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上台后爆发的大规模的、几乎遍及全帝国的起义证明,波斯帝国是不牢固的,必须改变传统的对待被征服地区统治的方式,这就是大流士改革的原因所在。他成功了,他使波斯帝国存在了两个世纪之久。而这种行省制度被证明是可行的,所以,一直到波斯帝国灭亡都不曾废除。虽然一些行省曾被划小,还有一些行省被合并,但行省制度一直在实行,并为以后的罗马帝国所借用。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度毕竟是初创,还不很完善,直到波斯帝国崩溃时为止,各个地区、部落的孤立性和分离主义倾向依然存在,每个行省仍然拥有自己的一套度、量、衡制度和货币体系,在社会经济上仍然可以独立存在。因为波斯帝国仍然是一个军事行政联合体,它没有自己统一的经济基础。

一个波斯总督

[1]希罗多德在说萨特拉庇时用的是aroi这两个字——见《剑桥伊朗史》,第二卷,第245页;丹达马耶夫和鲁康宁合著:《古代伊朗的文化和经济》,第109页注一。

[2]见《历史》,第3卷,89。

[3]见《历史》,第3卷,90—94。

[4]见《历史》,第3卷,97。

[5]见丹达马耶夫和卢康宁:《古代伊朗的文化和经济》,俄文版,第111页。

[6]见库克:《波斯帝国》(Cook,ThePersianEmpire),第81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