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二阶段(第2页)
如果在国王领土内或国王属境内任何人进攻斯巴达人的国家或其同盟者,国王应当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办法制止这种进攻,以保护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5]
对于这个和约,许多斯巴达人还是不满意,所以,他们派了一个11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去同蒂萨弗尼斯进行谈判,地点在奈达斯。修昔底德说,他们讨论了以前的协定中他们认为不满意的地方,讨论了将来怎样最有效地、对双方最有利地进行战争的政策问题。一个名叫利卡斯的斯巴达人说,“两次条约都不能发生效力的;如果波斯国王要求他和他的祖先在过去所占有的一切土地的话,这是极其荒谬的;因为那样,就必须把一切岛屿、色萨利、罗克里斯,直到比奥提亚的一切地方都回复到被奴役的地位,这就意味着斯巴达对希腊人的贡献,不是解放,而是波斯的统治。因此,他建议另订一个比较妥善的条约;现在的条约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他们不愿再这样的条件下,接受他(指蒂萨弗尼斯)的薪给。”[6]蒂萨弗尼斯大怒,愤愤地离开了奈达斯,谈判未获成果。
但是,一方面斯巴达人为了同雅典进行战争需要钱,而蒂萨弗尼斯也需要斯巴达人,以使希腊两个势力平衡,互相对抗。因此,在公元前411年冬天,在诺斯,蒂萨弗尼斯和斯巴达人再次进行了会谈,结果是订立了第三个和约。其内容如下:
大流士(应当是大流士二世)统治的第十三年,斯巴达亚历西匹达监察官任期内,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和蒂萨弗尼斯、亥厄拉门尼以及法那西斯的儿子们在米安得平原订立一个有关国王和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的利益的条约。
国王在亚细亚的领土是国王所有的;他对于自己的国家,可以随意采取任何措施。
斯巴达人和他们的同盟者不得怀着敌意,反对国王的国家;国王也不得怀着敌意,反对斯巴达人和他们的同盟者。
如果斯巴达人或其同盟者中间有任何人进攻国王的国家,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应当加以制止;如果国王的国家中有任何人进攻斯巴达或其同盟国,国王也应当加以制止。
蒂萨弗尼斯应当依照本协议的规定,供给现在在此地的船舰的军饷,直到国王的船舰到达的时候为止。国王的船舰到达之后,斯巴达人和他们的同盟者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负担他们自己船舰的薪给;但是,如果他们愿意从梯萨弗尼斯手中取得他们的薪给的话,蒂萨弗尼斯应当供给他们薪给,他们所收到的金钱,斯巴达人和他们的同盟者应当在战争结束之时,归还蒂萨弗尼斯。
国王的船舰到达之后,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的舰队应当和国王的舰队合作,依照蒂萨弗尼斯和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所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战争。
如果他们想和雅典人订立和约时,双方各有发言权。
修昔底德说:
订立条约之后,蒂萨弗尼斯准备依照条约的规定,把腓尼基舰队带来,以履行他的诺言。他的目的是想装作他无论如何是在开始履行他的诺言了。[7]
公元前404年大流士二世去世,他的长子阿塔薛西斯二世即位为王,他的幼子小居鲁士欲夺取王位而发生了叛乱,这得到斯巴达的支持,斯巴达为小居鲁士招募了希腊雇佣军1。3万人,成为小居鲁士的叛乱军队的主力,叛乱失败后,在色诺芬的率领下这支雇佣军经过艰苦转战后回到希腊。由于斯巴达支持了这次叛乱,波斯国王阿塔薛西斯二世非常不满。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二阶段,曾领导雅典远征军远征西西里的阿尔西比阿德,因为国内党派斗争的原因先是投靠了斯巴达,后来与斯巴达的关系恶化,又投奔了波斯。正是这个阿尔西比阿德向波斯帝国驻小亚的总督梯萨弗尼斯建议,应使希腊敌对双方都不得胜,疲于久战,并趋衰竭,才对波斯有利。波斯人对此当然非常感兴趣,并且确实采取了这个政策。[8]修昔底德说:
阿尔西比阿德劝他(指替萨斐尼,即蒂萨弗尼斯)首先使双方(指伯罗奔尼撒战争双方的雅典和斯巴达)疲惫,然后尽量削弱雅典的势力之后,马上把伯罗奔尼撒人逐出国外。蒂萨弗尼斯大体赞成这个政策;至少,从他的行动上看来,他似乎是依照这个政策做的……他刻薄地给予伯罗奔尼撒人军饷,反对他们在海上作战;他假意说,腓尼基的船舰就会到了,到那时候,他们的战争可以完全处于优势。这样,他给予伯罗奔尼撒人以很大的损害,使得伯罗奔尼撒海军的士气和效力更为朽蚀……[9]
再加上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斯巴达以在战争后让波斯人重新统治小亚西海岸的希腊各城邦为条件,希望从波斯帝国获得金钱上的援助。波斯人给了斯巴达援助,但在战争结束后,斯巴达人又后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代价太大,而且也受到小亚各希腊城邦的压力,因此就不想实践自己的诺言,这也引起了波斯人的不满。再加上梯萨弗尼斯听信了阿尔西比阿德的让希腊敌对双方疲于久战才对波斯有利的话,因此停止了原定对斯巴达人所许诺的金钱支持。从而梯萨弗尼斯与斯巴达人的关系就完全破裂了。
[1]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96页。
[2]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96页。
[3]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577页。
[4]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588页。
[5]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589页。
[6]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593页。
[7]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603-604页。
[8]见《长征记》,英译本序言,第1页。
[9]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595-596页。